曾郁位于安溪官桥镇区,蓝溪沿村而过,依山傍水,民风淳朴,水操队是当地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民间武术活动。 明末清初,安溪曾郁村许多人前往厦门谋生,部分人参加了郑成功为收复台湾在厦门鼓浪屿设置水师、建炮台、造船舰的活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曾郁村民陈惠德等人在厦门做工,拜郑成功左营中军武教练李志强、右营中军李文吉为师,学习水师的操作武艺。回乡后鼓动乡民集资购置器械,在曾郁组织习武始建曾郁水操队,掌握抵御外侵本领,尚武健身。经口传身教世代衍传,直至1950年第七代传人陈万顺、陈泽民、王足木等人倡导重建曾郁水操队,添置器械,组织操练。后因水操队住所毁于火灾,器械大部分被焚烧一空。1992年11月,在上级有关部门和海内外乡亲的支持下,官桥重建曾郁水操队,队员达70余人,从此久盛不衰。 曾郁水操队吸收了郑成功水师操练的武术,又融进了自家的特色,口传身教,“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曾郁水操武术的操演形式,依然遵循古战场击鼓出战,鸣锣收兵”的传统,操演程序由锣、鼓、旗指挥。全队队员多则上千人,少则几十人,组成各种阵式,或长或窄,或方或圆,再现古代水师练兵的壮观场面。阵式操练完毕,单人武术表演上场,其中有长拳、南拳以及刀、枪、矛、鞭等十八般武艺表演。单人表演之后是两人一组、单人对两人、单人对四人,以及单人对八人的攻防对练。操练完毕,鸣锣收兵,各归其列,有序退场。曾郁水操武术阵法有大鼓压阵、队旗摆平、单枪平虎头牌等22种,并附加单行大关刀36步等6种,锣鼓点场助威,气氛热烈。 曾郁水操队承传于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部将之口传身教,灵巧运用了中国古代水师的实战阵式,使用的古代兵器达40余种,被称为“中国古代水师操演练兵的活化石”,是我国古代兵法的一份宝贵遗产;曾郁水操武术作为一种综合的大型武术操练,始终推崇“尚武强身,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了中华武术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曾郁水操武术是农民群众农耕渔樵之暇、收获酬神之日、神诞庙会之时富有生活气息的自我娱乐的民间文体活动,深受人们喜爱,世代相传。 “曾郁水操队”于2007年被列入泉州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注:泉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注:泉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