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祭祀习俗

2021-11-16 11:24 来源: 责任编辑:陈美玉

杨时祭祀礼俗始于南宋。杨时(1053-1135)字中立,宋南剑州将乐县人,世居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廿四日辰时,杨时病逝,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腰。《将乐县志》记载,宋咸淳三年(1267年),礼部尚书冯梦得向度宗皇帝奏请立龟山书院,获准,并御笔赐“龟山书院”匾额,下诏郡县“拨田养士,优其后,春秋致祭焉”。明成化元年(1465年),宪宗皇帝下旨,敕延平府在龙山建“道南祠”祭祀杨时,以罗从彦、李侗配享。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神宗皇帝下旨,敕将乐县令拨田55亩5分作为供祀杨时的祭田,另拨田30亩作为学宫每年春秋祭祀杨时的费用,祭田也逐年递增至123亩。清代之后,祭祀呈多元化,有书院祭、学宫祭、龟山祠祭、龟山墓祭等祭礼。南宋至清代,杨时祭祀礼仪由朝廷下旨指定承办,县拨给祭田作为专项经费,并确定每年春秋(清明节、农历八月)两祭,县正官为主祭,其他官吏从祭,世居本地的、外地的以及散居省内外的杨时后裔也如期参加祭祀。

清《将乐县志》记载了杨时祭礼程序:龟山墓春祭,县正官主祭,献祭品,诵祭文,行二跪六叩礼。“礼仪篇”还详细记载了龟山祠祭祝文和龟山墓祭祝文。八月朔日祭,由承祀孙自主祭礼。现代祭祀一般程序为:鸣炮、奏乐、升祭旗、主祭、副主祭和陪祭向龟山公三鼎三献(一献三荤,二献三斋果品,三献清茶美酒)、宣读祭文、向龟山公三鞠躬、排队祭拜上香。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杨时祭祀活动更加活跃,出现官方与社会团体共办祭祀仪式,省内外的杨时后裔,带着族谱,挑着供品,长途跋涉,聚集进祭,场面甚为壮观。1993年,将乐县人民政府与有关社会团体主办了“中国福建•将乐纪念杨时诞辰94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学者及杨时后裔代表共197人参加了杨时学术研讨和杨时祭祀活动。继后,2008年明溪县举办海峡两岸纪念杨时诞辰955周年纪念活动。2013年将乐县举办纪念杨时诞辰960周年活动,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专家、学者以及旅居美国等海外国家的杨时后裔、杨氏宗亲代表一千多人齐聚将乐,参加学术论坛、祭祀杨时大典等活动。长期 以来,杨时祭祀礼仪主要在将乐县举行,若遇大型祭祀活动,世界各地的杨氏宗亲组织和杨氏后裔社团都会循例派出代表参加。

杨时祭祀礼仪和习俗,传播了儒学思想,弘扬了杨时“诚学穷理,尊师重教,爱国怀乡,清廉为民”的精神,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2019年2月,杨时祭祀习俗入选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明市委宣传部 供图)

祭祀队伍踩街前往龟山陵园参加祭祀活动

来自海内外和全国各地宗亲参加祭祀活动

现代杨时祭祀主要场所龟山陵前道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