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贡川闽笋制作工艺

2021-11-16 11:24 来源: 责任编辑:陈美玉

永安市贡川闽笋干制作工艺始于明朝大盛于清,据清雍正《永安县志》记载:“笋,《尔雅》谓之“竹萌”。曰冬笋、黄笋、斑笋、石笋、江南笋、苦笋。名难祥志,俱作蔬食。惟有猫笋,土人曝为明笋,贩行四方,颇获利焉”。

明笋即闽笋别称,盛产于八闽深山大崖。贡川闽笋传统制作工艺精细,包括采笋、剥壳、修笋、煮笋、浸笋、拣笋、榨笋、封榨、洗笋、烤笋、出笋干等多道工序,其中采、榨、烤三个环节最为关键。采笋又称选料,是闽笋制作的头道关卡,只有选择笋尖顶上三叶下垂的毛竹笋才可供制作高品质的贡川闽笋干;榨笋是对漂洗后的笋体进行脱水的重要工序,设备是长约3.3米、宽约1.2米的硬木压榨机, 将笋体压榨脱水,榨后笋体去水多,易成形,易晒干,可保持1-2个月不变质;烤笋是贡川闽笋干形成色、香、味的关键工序。季节选择立夏之后,烘烤选用木炭火,将半干笋体先尾后篼交错排列,经过平放、侧放、立放三个环节烘烤6天, 才能出笋干,烤好的笋干呈半透明金黄色,清香扑鼻。烘烤温度、火候将直接影响笋干的质量,所以这项高难技术,至今仍掌握在贡川少数笋农手中。

闽笋干是一种低脂肪、高纤维,蛋白质和糖含量适中的保健食品,具有助消化、减肥、防肠癌、消渴、益气、化热爽胃等功效。产品也分几个等级:一等正牌,是所有乌、白、黄笋的最佳产品;二等副牌,其色、香、味及储存期,接近正牌;三等下露,大小长短不均;四等长标,形状长,笋头老,节宽肉薄,食用率低;五等黄笋,形状大小不一,尤其突出的是颜色有黑有黄。

贡川闽笋干在福建笋干产业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的贡川笋帮公栈旧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座落在贡川镇中的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贡川笋帮公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笋业同业公会,距今已有370年的历史,当年笋商云集收购笋干,签订契约,商讨价格等均在公栈内进行。据史料记载,“笋帮公栈”成为福建、浙江、江西、河南等省笋业商贸组织的中心联络机构,是华东南和中原地区最大的民间笋业同业公会组织。2019年2月,永安贡川闽笋制作工艺入选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明市委宣传部 供图)

采笋

剥笋

煮笋

榨笋

榨笋

烤笋

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