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扣纸制作工艺

2021-11-16 11:24 来源: 责任编辑:陈美玉

宁化玉扣纸是福建竹纤维造纸的代表性工艺之一,发祥地在宁化县治平畲族乡。《宁化县志》记载“本县猫竹可以造纸,东南乡多有之,运售闽粤江汉间”。自宋及清,朝臣书写奏折多用玉扣,因其纸质洁白可照见人面,又因奏折乃皇帝御览,故有“日鉴天颜”的美誉。

玉扣纸的得名来自于其品质的优良,玉是形容其色泽洁白如玉,扣则是纸的计量单位。玉扣纸有纸质细致柔软,平展厚薄均匀,韧性好,拉力强,不易虫蛀,保存年久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政府档案、寺庙经本、宗祠族谱和商行账簿。广东等沿海群众,用玉扣纸卷烟不串味,南洋侨胞用玉扣制作纸钱祭祖,认为燃烧后纸灰少而白,容易飘回故土让祖先受用。

治平乡竹林密集、水源充足而无污染的山麓谷口,建有“纸寮”,造纸作坊分槽间和焙间,以隔墙分开,所用纸槽、纸榨、踏料斗等都要严防污染。玉扣纸为纯手工技艺,技术含量高,选料、踩料、造纸、焙纸4道工序环环相扣。

一、选料:

1、砍竹麻:谷雨季节,竹笋刚落箨生枝时进行砍伐,小满则止。民谚说“竹麻不吃小满水”,此时气温上升、雨水渐多,竹笋容易霉烂变质。砍竹麻用鸳鸯斧,挖到蔸部然后砍,砍下竹麻蔸朝下放,避免溜竹时竹皮溜伤、竹筒破烂、竹肉变黑,影响纸质。

2、剖削:削劈竹蔸泥污去青皮,蔸筒、二筒也叫摆白筒全削,要求白不带青;裁成4种类型筒子,3筒削一节,半青半白,叫观音筒;尾筒不削,末端可供食用;再将竹筒剖片去节,每50片捆成一把,趁天黑前挑下山去,免受露水污染。

3、下湖:将竹片放入湖中摊平,灌水淹没,均匀地洒上石灰,竹麻经石灰水腌浸、软化、熟透,分解竹麻非纤维质。40天后,视竹麻横断面呈金黄色不带白心,即可洗净灰浆灰渣,仍将竹麻放回湖塘垫枕摊平,用清水漂净石灰碱性后盖上茅草让它烂熟,竹麻经过石灰腌浸和漂洗,具有纯洁无毒的特质。一捏纸,需配13担竹麻,100斤石灰。

二、踏料:

1、剥竹麻:洗净杂质,剔除未削净的竹节,要求无赤根、乌根、黄节、沙丁、虫壳等。

2、榨竹麻:将剥好的竹麻放入脚踏木榨中榨去水份。

3、踏竹麻:把榨干的竹麻倒进有竹笪装置的踏料斗,加入裁剩回收的纸边,两人反复踩踏,使竹麻通过竹笪磨擦成浆。要求无边子及粗根,然后倾入纸槽。踏竹麻是脚上功夫,所谓“做纸师傅看纸坨,踏料师傅看甩脚,焙纸师傅看铺坨。”

三、造纸:

1、熬蓝:“蓝”指毛冬青,上山采集,入锅蒸煮,取起后放入器皿浸沤,约待3日后汁液粘稠,滤出用作造纸时的天然添加剂。蓝的作用一是使纸面光滑润泽,二是利用其润滑度使纸浆厚薄均匀。

2、造纸:将“蓝”酌量放入装有纸浆的槽里,扛头和扛尾的造纸师傅双手抬帘床往槽里荡浆摇浪,浆浪卷过帘面,起帘到榨床上脱帘,叠至10厘米厚,榨去水分,裁去湿边;扛尾师傅要把首先出水的一角轻轻挑起,便成湿纸一张,要做到纸张片均匀,无烂尘脏点,四向刀口整齐。

四、焙纸:

焙笼的两面焙壁高1.8米,长10米,以竹篾为骨料,粉上石灰黄泥拌以竹麻皮丝踏成的粘浆,刷上桐油使焙面结实光滑。两个焙纸师傅各在一面操作,一次可烤纸28张,焙纸要求平展光滑、无破烂节张、无焙泥烟尘、蟹脚干扎等。最后按规格裁好,每200张摺成1刀。

一槽纸制作大约需要10人:剥料2人,踏料2人,做纸和扛尾2人,焙纸2人,管理人员2人。管理人员兼负责蓝的采集和熬制,并将造好的纸张发往长汀县纸行出售。纸寮人员是一个紧密合作的群体,但旧时纸寮也是等级分明的,造纸师傅地位最高,其次是焙纸师傅。用餐时,造纸师傅和焙纸师傅必须坐横头右座,两位师傅坐好,其他师傅才能落座。如果一槽有两位造纸师傅,必须开两桌,一个师傅坐一桌的横头右座。纸寮工人一天工作12小时,凌晨5点起,至晚上5、6点结束,在工班中交流不用话语,只通过手势和行为示意,这是在长期工作中产生的默契。(三明市委宣传部 供图)

砍竹蔴

剖削

浸竹蔴

下湖

剥竹蔴

踏料

做纸

焙纸

切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