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伏虎禅师信俗始于北宋,源于宁化籍佛教高僧叶惠宽。 叶氏,五代末期生于宁化安远伍坊村,少具慧根,与佛有缘,父母亡后即往汀州开元寺削发为僧,赐法号“惠宽”,出家后遍游诸方丛林,访师学道,领悟佛学要旨,学成后返回汀州。其时汀州境内猛虎为患,四邻不安,惠宽禅师入深山,探虎穴,以解脱慈悲力为虎说法,群虎俯伏如受戒,禅师骑虎而出,自此虎患遂平,于是众称之为“伏虎”禅师。后禅师前往长汀调军岭创立普护寺,时遇汀州大旱,赤地千里,城中长者上山请求禅师出山建坛祈雨,禅师祈祷上苍,并自置于木柴堆上,发下宏愿,祈祷七日仍未雨,愿自焚以求上天怜悯。至第七日大雨,万民欢呼雀跃。宋建隆三年(962年),禅师圆寂于普护寺。宋熙宁三年(1070年),汀州太守上奏朝廷,赐庵名“普护”,宋真宗诏改“寿圣精舍”,宋宣和诏改“广福禅院”;宋绍兴七年(1137年)敕封“净戒慈应大师”;乾道三年(1167年)加赐“灵运”;淳熙元年(1174年)汀州太守将禅师与定光佛一道迎入州衙后庵奉祀,淳熙十一年(1184年)又得加号“普惠”;南宋嘉熙(1237—1240年),再得朝廷加号“妙显”,至此,寺院累封已至8字,为“威济灵应普惠妙显大师”。成化丙午年(1486年),上赐“天华寺”匾额,钦定为“护国祝圣道场”;至明嘉靖,朝廷加封为“妙显威济灵应普惠禅师”,以彰其德。官员不断上奏,朝廷不断加封,验证了伏虎禅师信仰深入人心,在官民中有相当深厚的基础。 伏虎禅师信俗分布于宁化、长汀、边城、武平、上杭、南平、大田、尤溪等地,各地均有祭祀庙会,是福建及我国南方客家地区及东南亚华人社会重要的民间信俗文化。伏虎禅师与定光古佛是客家最崇奉的“二佛”,闽西北地区更将之与观音并称“三太老佛”,视为闽西客家农耕社会的保护神。这与客家人狩猎、林木采伐、深山采菁、农耕祈雨、求子延嗣等信仰需求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成为早年官方与民间共同的祭祀习俗。2017年1月,伏虎禅师信俗(宁化)入选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明市委宣传部 供图) 2012年春节禾口过漾老佛二佛抬神 2012年鹫峰寺伏虎禅师“保禾苗”出巡 2012年天华寺伏虎禅师移驾 2013年济村乡神坛坝伏虎禅师“保平安”普庵道士打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