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上青古乐起源于宋代。据《八闽通史》《泰宁县志》记载,泰宁县在宋代就已是南方道教流行的中心区域,并逐步影响和辐射闽西北和闽浙赣山区接合部周边十几个县。这些在泰宁周边县、乡、村流行的道教基本上属于建宁籍道长“雷渊真人”黄舜申传播的清微派道教。这一教派在举行法事活动中所运用的宗教音乐便是“上青道曲”。 上青道曲继承并发展了宋代以来流行于泰宁周边的清微派和普庵派道教音乐的精华,包括北道曲、道阐腔、南词、传统民歌和民间吹奏乐;形式上分为经腔(声乐)和牌子(演奏乐)。经腔又分“诵经腔”和“科仪腔”,“诵经腔”大部分只有诵念,而“科仪腔”又称“韵腔”,是道曲的主要部分。道曲内容丰富、曲目繁多、风格独特,有独唱、齐唱、吟唱的歌曲和吹奏、弹、拉、打击器乐的演奏曲目,大部分唱曲和吹奏乐为泰宁和周边区域所独有。现存上青道曲不仅包括道乐,还保留了不少民间乐曲,这些乐曲常被应用于民间民俗、婚寿喜丧、乡镇文艺活动中,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曲目。由于同一地域,起源于宋代的上青道曲对后来的泰宁梅林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上青古乐对福建道教史和道教古曲的研究都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2017年1月,泰宁上青古乐入选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明市委宣传部 供图) “上青古乐”现存工尺谱 “上青古乐”乐器 “上青古乐”乐器 “上青古乐“使用乐器 乐师研习传统曲艺 泰宁县道教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