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南词发端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由于一个完整的唱段至少由八句唱词组成,故谓之“八韵南词”。 将乐南词唱腔优美,音调委婉,结构简练。其唱腔由六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基本唱腔(含平板和紧板,平板也称正板、正韵)、弦索、昆腔、北调、引子及尾声和外调。基本唱腔是南词的主要唱腔,其他唱腔则为辅助或点缀唱腔。引子和尾声只在一个所谓全本戏中使用。南词唱腔的板式与其他戏曲音乐一样,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四种。原为戏曲音乐的南词,传到将乐之后即以厅堂坐唱的表演方式出现,较多地保留了清代时期的原貌,但在清唱南词中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专门角色的唱腔痕迹。从演唱角度看,南词唱腔与其他戏曲音乐并没有什么区别,也有一个完整的演唱结构:起板—基本曲调—转板—结束。 南词是以清唱方式进入将乐的,所以它的伴奏只有文场(琴箫),没有武场(锣鼓)。正规的传统南词清唱使用的乐器有葫壳琴、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等。唢呐只专用于点绛引的伴奏。当出现昆腔或者外调时,则须加入箫、笛,指挥乐队的打击乐器有鲍鼓和尺板。 将乐闽北南词代表性的节目《天官赐福》,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唱本,也是唯一全部唱腔被完整传递下来的节目。演唱《天官赐福》在将乐被称为“开天官”,演唱前后须燃放烟花爆竹,演员盛装出场,气氛喜庆,深受将乐百姓的喜爱。目前,将乐县收存有南词传统曲目《断桥相会》《合钵收妖》《芦林相会》《昭君和番》等“四大曲王”和其他剧目及折子戏、小戏等18本。 近年来在广大南词艺术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南词创作、演绎活动方兴未艾。特别是在2009年将乐县南词艺术研究会成立以来,通过积极作为,组织南词艺术演出、展示、传习,新编南词代表作《抢险英雄郑忠华》《党是人民的铁靠山》《将乐美、将乐乐》《李寄斩蛇》《山无粮水无税》《程门立雪》《香樟颂》等作品相继问世,在全国及省、市曲艺比赛和展演中获得各类奖项20余项,将乐南词重现兴盛希望。2011年12月,闽北南词(将乐)入选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明市委宣传部 供图) 2013年在将乐文艺名家系列讲坛上,将乐南词传承人刘怀中(左)在与学员分析讲解南词唱腔 将乐南词传承人刘怀中创作的南词新作《抢险英雄郑中华》登上舞台 将乐南词传承人刘怀中在指导演唱南词《天官赐福》 将乐南词说唱《李寄斩蛇》喜获全国第六届少儿曲艺大赛三等奖 将乐县南词唱本的第一个油印本 南词《赵书记治水》剧照 南词表演唱《将乐美、将乐乐》参加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录制” 南口乡蛟湖村杨冬生搜集的南词老唱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