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贡席制作工艺

2021-11-14 16:07 来源: 责任编辑:陈美玉

永安贡席产于桂口古镇,原名“桂口草席”,因宋朝靖康(1126年)新科探花陈瓘以“桂口草席”进贡朝廷,得到赞赏,宋钦宗下旨改桂口为“贡川”。明代中期,贡川水运发达,成为永安四大集镇之一,手工业高度发展,贡席遂以其生产规模和优良品质而畅销八闽。

贡川草席以结构细密、结实耐用、吸汗挥发、冬暖夏凉而闻名。

打制草席的草称为“篑草”,又叫“莞蒲草”。贡川自宋代就开始引种良种席草,席草一年收割两次,最好在大太阳天动镰,运回家后,用特制刀具将鲜草对半剖开,一分为二,摊开在屋顶上猛晒3天,晒得绿中带白,才可以打草席。传统的打草席工具很简单,主要有席架、席鞭、席扣、麻绳、竹钉、席刀、席石等。一个高2米、宽2.5米的大框,大框内上部横架一条可上下活动的木梁,底部一条固定的木梁,两条木梁间密排开紧绷的纬线,称为纲。纲用麻绳搓成。所有的纲贯通一个横着的竹筒,这个竹简筒称为扣。交错密布着一组小圆孔和长方形孔眼,每孔通过一条纲,竹筒上嵌上两个把手,让打席者抓握。扣是关键,通过长条形孔眼的那组纲活动的空间大,不受扣前后移动的影响;通过小圆孔的那组纲被固定,随扣前后移动,两组纲之间便忽前忽后产生了整齐的错位。每当这时,另一位穿草工就用一根细长的竹棍将草递进去,成为草席的经线。这细竹棍称之为鞭,鞭梢有个小缺口,席草一头挂上去,折一下,便挂牢了递出去。打席工随之用扣压下来,打紧,扣再提起,又一根席草扣落下, 如此不断重复,扣一上一下翻转,经线织入越来越多,越来越长。有时经线断了,织工便停下来加以剔除。席子织到规定长度,经过割边、修边、绑边、穿边,再加上一根红毛线,一条完整的草席就完成了。

随着贡席名声鹊起,产品日渐紧俏,凡贡川居民纷纷加入了贡席制作行列。明朝年间,贡席已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到了清代,贡川已形成攀龙、延爽、观成、集凤、水东五大生产基地,其制作工艺各有特色,最著名是下坊席(今观成林),卷起来能挑斗米不弯,摊开来滴水不漏,乃席中佳品。2015年“永安贡川草席”被评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7年8月,永安贡席制作工艺入选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明市委宣传部 供图)

传承人邓丽娣正在制作贡席。(罗健 摄)

贡席席架 。(罗健 摄)

制作贡席的原材料——席麻。(罗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