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大源傩舞

2021-11-14 16:07 来源: 责任编辑:陈美玉

泰宁大源傩舞源于北宋初年,流传于闽赣边界。相传南唐时期(937年),大源村先祖严续在朝廷做官时遭人诬告入狱,幸得当时的禁官赵元德密释,逃亡到大源村,此为大源严姓开基祖。诬案平息后,严续再度出山,官居一品,皇上为表宠信,把宫廷里的“和藩舞”即傩舞赐给他,让他带回家乡祭祖。

大源傩舞表演者头戴面具,胳膊赤裸,下身着短裙,穿草鞋,表演动作粗犷简朴,刚劲有力。面具形象各异,有弥勒、四大天王、风雨雷电水火太阳、护法、金童玉女等扮相,他们角色特征分明,各司其职。护法主施大鼓,为武乐指挥,武乐有大鼓、大锣、大钹,既起烘托气氛的作用,也是队伍的总指挥;弥勒手持木鱼,敲击不同的节奏,引导后面的鼓队,动作有罗汉伏虎、猫咪洗脸、王恩晒诗等七十二式基本武功招式;四大天王手持双尺,是队伍的护卫,他们有开天门、挑四方、金钟罩等三十六式基本武功招式;风雨雷电水火太阳等自然神,他们手持太极小鼓,在武乐的指挥下不断的变换队形,在木鱼的指挥下敲击不同的鼓点,动作勇猛,欢快活跃,他们有簇鼓、翻鼓、对鼓、挤鼓、踏卦等样式;金童玉女手持如意、元宝、寿桃等送福呈祥,随后是四人抬的赵元德夫妇塑像,塑像之后是戒尺队伍。

每年的正月初一、十五、五月二十五、十月十五是傩舞队出演的固定节庆。其中正月乃一年复始祈佑万象更新之意,五月二十五乃春播后祈求风调雨顺之意,而十月十五则为庆丰收之意。傩舞分踩街表演和舞台表演,游行时走街串巷,或田野、驿道;舞台表演时或宗祠、庙宇,或空旷大坪,乡人燃香放炮,迎接神傩,辟邪祈福。大源傩舞经过千年传承发展,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舞蹈。2005年10月,泰宁大源傩舞入选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明市委宣传部 供图)

表演人员妆扮展示

傩舞队参加客家祖地祭祖大典演出。(陈孝昭 摄)

乡间傩舞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