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大田板灯龙)

2021-11-14 10:21 来源: 责任编辑:陈美玉

大田板灯龙源于大田县城区玉田村范氏家族。范氏族谱记载,唐朝末年,为避战乱,玉田村范氏开基祖范元超从中原迁入玉田,因思乡心切,常忆起故土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于是令族人用一张张长条板凳衔接成龙,在龙节上大书祖籍地堂号“高平郡”,由各房头后生们扛着游走,称“板凳龙”,并于每年元宵节午时开祠堂正门,抬龙祭祖,晚6时出龙游行至子时,范氏家族以此寄托他们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这种怀念方式为邻近村民效仿,并约定每年元宵游龙,形成习俗,延续至今。

斗转星移,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板凳龙的形态也有了美化,如今的板凳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龙头高达3米,形象威猛,用竹篾扎出骨架,裱上油纸,贴上用彩纸剪裁好的胡须和龙鳞;龙身仍由一节节板凳组成,每节2米,板凳的两端各挖一个圆孔用来连接;龙尾较长,尾鳍、龙鳞齐全。每节板凳上固定着3个灯座,灯座四方画上龙鳞、花草或书写上祈颂语,上安灯笼,灯笼顶部装饰着彩色飘带,游龙时点亮“龙烛”即成“龙灯”,叫“板灯龙”。元宵游板灯龙也早已成为大田全民参与的民俗活动,届时各乡镇、村每户出一节龙身,组成长龙,由村中长老率领,从各自祖房出发,浩浩荡荡前往集中地汇合,各村汇聚来的板龙几百节为常见,最多时达千余节,龙队总长3000多米,蔚为壮观。欢腾的人们用鞭炮和烟花迎接“龙”的光临,俗称“迎龙”,以祈求风调雨顺、平平安安。要留龙以迎祥纳福的人家,必须事先在厅堂摆设香案,罗列供品,龙到门前拜房后,主人要请“龙头酒”,并给扛龙头的人敬茶、敬烟、分红包。大田迎龙以红星、桃源、武陵等乡镇最为有名,有的正月初九就开始了,上华村甚至到了正月二十还在迎龙,可以想见,板灯龙在当地受欢迎的程度。清康熙乙丑年(1685年),大田知县叶振甲在《咏元宵绝句》诗里写道:“元夕传柑宴,春游满路灯。太平驰宝钥,多稼验丰登。”又一首曰:“簇簇绛云红,星球滚数重。涌来人似海,游出火中龙。”是大田板灯龙民俗活动盛况的真实写照。2008年6月,龙舞(大田板灯龙)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三明市委宣传部 供图)

板灯龙龙身。(林建伟 摄)

板灯龙龙头。(林建伟 摄)

传承人范开梦(左一)传授板灯龙龙头制作工艺。(林建伟 摄)

传承人范开梦在制作板灯龙。(林建伟 摄)

元宵佳节舞龙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