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埕铁枝2008年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遗名录。 沙埕“铁枝”俗称“杠”“阁”,始于清乾隆年间,是沙埕渔家元宵节传统民俗活动。早期是竹、木质结构,用人抬扛,为单层2至3米高,叫平阁。后发展成用钢管或铁条焊接成像树丫那样的枝状,并进行艺术性加工和装饰,为多层的7至8米高,层与层之间称为“过枝”,并固定在车辕上便于搬行。它吸收了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杂技等表现方法,形成精妙绝伦的表演艺术。 沙埕铁枝属民族民间群众性文化表现形式,搬铁枝表演同时涉及到机械、服装、美工等技术性工艺,它的背后还需要一整套人马在参与,构成沙埕搬铁枝表演阵容相对庞大的队伍 沙埕铁枝表演方式都是流动性的,其表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保留传统的,用肩头来扛铁枝,高度一般只在3米内,保持传统造型,比较古朴、简单,其表演形式更多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铁枝车可推行,乐队随后伴奏,阵容强大极具视觉效果。搬铁枝实际是指铁枝表演的一种过程,要实现这种精彩的表演,关键在于“绑”的工艺上,而铁枝无论从其制作工艺还是表演发展,历时几百年,始终处于一个创新、提高、拓展的过程。 (宁德市委宣传部 供图) 福鼎沙埕铁枝表演现场(贯之摄) 刘端富(前)在讲解铁枝技巧(白荣敏 摄) 沙埕铁枝表演 沙埕铁枝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