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普通话的称呼就是清明果,本地话“丸子”之意,原是清明时吃的小吃。明末清初时,中原人入闽,把“文子”带了过来,现在是当地四季一种著名的小吃。“文子”的制作也比较简单,是用春夏季四野田头、水溪旁生长的一种绿茸茸、毛绒绒叶子、会开小黄花的水曲草,将其舂烂后加入大米糯米配比磨好的米浆内拌匀,然后放进锅里用小火边煮边搅,煮熟至浓稠泥团状后,铲出放在案板上。再揪下一个个小团撖成皮,将腌熏肉、腌菜、笋、菇、豆子、豆腐、辣椒等“土货”作馅,包成一个个拳头大小、外表绿油油的小菜包,放进锅里蒸熟即可食用。这食物从皮到馅都是“土味”,春夏季节用水曲草,秋冬季节用野艾叶替代。 光泽文子制作技艺于2020年6月被光泽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为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锅里倒入食用油,加热后将水菊米浆倒入锅中,用小火边煮边搅,煮熟或蒸至浓稠成泥团状后,铲出放在案板上。(高群 摄) 包文子。(高群 摄) 包好的文子绿油油,拳头大小。(高群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