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客家家训

2021-11-11 11:56 来源: 责任编辑:陈美玉

家训源于上古之时人们父子相传、口耳相授的生产生活实践,伴随着以血缘相系的家庭关系的形成而产生。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家训的雏形,至殷周时期已相当发达。特别是《尚书》中所记录的帝王训诰之辞和《周易》《诗经》中的有关训条规约,对后世家训产生重大的影响。奴隶制社会时期,广大庶民没有氏,他们不属于任何宗族,因此先秦时期的训条规约不具有广泛的训诫功能。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环境开始发生变革。这个时期,贵族和平民的严格界限开始被打破同,先秦宗法制的根基也随之发生动摇。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平民和奴隶获得姓氏的现象也随之越来越普遍。秦汉以后,封建宗族的出现,“宗族”一词不再是权贵们的专利,而为不同阶层所拥有。伴随这一变化,旧的以祖训为主旨的政治理念,逐渐被经学和经义特别是儒家学说所替代,祖训也随之由“皇祖有训”向普通家庭及宗族延伸在而趋于平民化。直至封建王朝灭亡,儒家的核心思想一直主导着家训的内容,成为先辈们告诫后代子孙的行为规范。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条支系,永定是闽西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分散地之一。客家人居住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聚族而居,几百人甚至数千人聚居一个地方,难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各种各样矛盾。客家人的祖先为了宗族的荣辱兴衰,为了繁衍生息,就必须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使之言行合于国家法纪和道德规范,造就于家于国有用之人。因此,客家人的祖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历代贤达人士的治家良策,制订出一些适合本宗族践行的规约来约束族人,众多的家训规约便应运而生。为了传承和发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永定在土楼旅游景区的庆成楼设立“客家家训馆”。自对外开放以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姓氏的游人对此深表赞赏,影响深远。

【永定】湖坑经德堂家训联

【永定】湖坑振成楼内门厅家训联 

【永定】客家家训馆家训传承基地

【永定】客家家训馆内展示的部分家训

【永定】太平里上洋陈氏族谱

【永定】西陂林氏族谱,(清)道光十七年木刻本

编辑出版的《家训》校园读本

编辑出版的《客家家训》图书 

客家家训进校园(城关中心小学)讲座传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