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一小撮茶叶,注入沸水,一根根茶叶缓缓张开,变成一片片碧绿的叶子。在罗源县非遗传承人之家,笔者看到泡开的七境茶, 汤色明亮,香气四溢,品尝起来清新爽口,滋味鲜甜。2017年1月,七境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七境茶”俗称“罗源绿”,史称“罗源尖子”,又名“元明绿”。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月萍对笔者说,“相传,南宋末年有个叫宋滨的太尉。宋王朝灭亡后,他逃迁罗源西兰乡隐居,以种茶为生,宋滨种茶收获颇丰,认为这是一处适宜广植茶树的地方,便力劝周边七境的农民种植茶树,并改进了制茶技艺,传授给他们。” “七境”乃为地名。在以“境”划分自然村的古代,7个村合称“七境”。后来“七境”的群众为了缅怀他建了一座泰山庙“七境堂”。据传是由程洋境、长弯境、施瀾境、西竹境、延洋境、洪洋境、寿桥境等七个境 (“境”在古时系自然村划分的单位)的群众,募资合建的。之后,当地以七境堂生产的茶叶为主,加入白塔、飞竹、霍口等附近乡镇产出的茶叶,统称为“七境茶”。现在的“七境”主要是罗源的西片。 七境茶釆摘期长,每年清明后开釆,白露时封园,采摘以一芽一叶为标准,一年可釆春夏秋三季,以清明至谷雨期间采制的品质最好。 七境茶“香高、口爽、色翠、耐泡”的四绝,和当地气候条件密不可分。当地海拔都在四五百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8°C左右,春夏二季晓雾蒙蒙,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七境茶条索匀整壮实,形如鞭炮引心,汤色嫩绿明亮,润滑顺口,嫩香持久。高香耐泡、 汤绿润口、干茶叶上有爆点(称青蛙皮)是其显著的品质特征。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月萍告诉笔者,七境茶属炒青绿茶,制作工序考究,主要经过摊凉、杀青、揉捻、烘干四道主要工序。 “杀青‘抛、闷、抖’3种方法。锅心烧至微红时,放入青叶。将叶子离锅沿抛,透发水气。待叶色转暗,变换手法,反复闷炒,使茶叶蒸热而萎软。等叶色转为黄绿色时,改作抖炒, 将叶子叉起抖散。”黄月萍对笔者说,这个过程中靠经验和手感来感知锅温与茶温,这样才能辨别鲜叶水分的流失程度。之后,反复揉、炒,其形要揉得像鞭炮的引心。最后一步就是烘干,在翻炒的时候,一般要顺时针翻炒,温度不能太高。 20世纪40年代末,七境茶濒临绝境,仅在天津老茶庄尚存“七境绿”品名。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古老名茶与其制作工艺才得到重新挖掘和开发。 罗源县以“七境茶”为主打品牌,2012年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