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胎酱釉器,是一种由细泥制成,表面施以酱釉的陶制小罐。据考证,福州市郊淮安半岛窑场(今洪山乡洪塘村的洪塘窑遗址)曾经是古代“薄胎酱釉器”生产窑口。薄胎酱釉器制作技艺一度在福州失传,如今被“唤醒”。2017年1月,薄胎酱釉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卢佳伦告诉笔者,宋代文人雅士崇尚“斗茶”,薄胎酱釉器正是源于点茶品茗之需。这种多用于盛装末茶或把玩品赏的陶瓷小件,是城里贵族一种私人定制品,产量极少,在当时福州的文人雅士圈里也很风行。20世纪90年代,在三坊七巷旧城改造和鼓楼区的街巷的基建考古遗址中均有出土此类标本。 宋元时期中日文化、商贸往来频繁,这种薄胎酱釉器也随行流传日本国,被称为“唐物茶入”。由于进口数量极少,一直被日本皇室贵族垄断拥有,并被日本茶人视为稀世珍品。日本国“茶入”即盛浓茶粉的小罐,多以陶瓷为主,也有竹、木、铁、铜、角、牙等材料制成的“茶入”。 薄胎酱釉器的制作技艺在福州已经失传有八百年之久。20世纪90年代,日本曾组织专家学者来福州,与省博物院专家一道在福州进行深入的考察,经过对遗址釆集的标本、残片复核后,最终认定福州市郊淮安半岛窑场(今洪山乡洪塘村的洪塘窑遗址)生产的“薄胎酱釉器”是出口日本的“唐物茶入”生产地窑口之一。 卢佳伦投入研制,多方拜师求艺,花费了10年时间,反复研究实践,终于复原出薄胎酱釉器。 卢佳伦告诉笔者,薄胎酱釉器的泥料是从闽江上游冲击下来,沉积在洪塘一带。不仅细腻,而且粘性好、含铁量高,耐高温。 薄胎酱釉器的工艺特征以手工拉坯成型,且品种繁多,形制多样。在不同的气氛和温度下,经过高温焙烧,由于釉中的金属氧化物不同,烧出后呈现黑、酱黑、酱红、酱黄、酱绿釉色,甚者局部还会出现异样的精斑窑变。 卢佳伦说,将湿泥拉坯塑形,拉到胎壁厚度在1毫米以下,而且不能坍塌曲变,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技巧,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持续数小时的工作态度,一件合格的薄胎器未必能做出来。 由于薄胎酱釉器罐体器型特征,要折肩、缩口、鼓腹、缩脚,其工艺过程造成罐体上重下薄,制作时稍加不慎,沿口泥胎瞬间就会坍塌损毁。整个过程中,仅靠纯手工拉坯,胎壁不修坯,要一次性拉完,因此手感尤为重要,完全凭制作者的经验去控制力道。 上釉、烧制也有技巧。卢佳伦告诉笔者,以矿物原料经验配方研制釉药,按照传统施釉法, 烧制过程中必须控制好温度,温度要慢升、慢降,确保胎釉膨胀收缩的同步,物理结构的稳定性,防止开裂。因此要得到一件完美的“蛋壳陶”般的薄胎酱釉器很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