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暖色 东南网1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吴旭涛)2日下午4点半,王秀琴拉着一人高的大行李袋,出现在闽侯县上街镇的“上街潮街”。 来到摊位前,她麻利地掏出一包包橄榄、李干、蜜饯等果脯、零食,整齐地码放好。正值假期,11岁的儿子也在一旁帮着放价标。 “平时一般傍晚5点出摊。这几天元旦放假,学生和周边居民出来比较早,我们也就早点摆出来。” 这些货大约有200斤,从她位于台江宝龙的住处打的到上街,要100元。 “2020年,对开店的人来说,太不容易了。” 翻开手机相册,王秀琴向记者展示她曾经引以为豪的店。“你看,我原来在西湖公园边上开店,专卖闽清橄榄。门脸还不错吧?”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实体店经营受到冲击。去年年中,她狠下心,把店关了。 一时间,王秀琴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福州鼓励发展夜色经济的消息,被好心的朋友不断推送到她手机上。摆个摊继续卖橄榄,怎么样? 但一想到市区不少夜市已有橄榄商户,王秀琴又觉得自己“进不去”。 去年10月,得知上街永嘉天地要新开“上街潮街”,她迅速考察了人流、消费力,联系潮街招商人员。很顺利,她“抢”到了摊位。 “老板,橄榄怎么卖?” 18时许,夜幕笼罩,人流越发密集。 “一斤35元。” 王秀琴忙碌起来。她说,刚卖出的这款橄榄,去年在店里要卖65元一斤,现在接近打五折。 “从开店到摆摊,要做很多调整。” 首先是包装、定价。“以前,我用蜜饯罐来密封。这里学生多,我用简易的塑料包装,每包七八百克。一来价格可以降低,一包只要15到20元。二来包装轻便,年轻人可以边走边吃。” 记者观察到,十来分钟就有三四单成交。 这几天寒潮来临,气温骤降,王秀琴把自己和儿子裹成了“粽子”。 “既然来摆摊,早就想到了这些难处。但这儿人流量这么大,扛点冷也值得。”她说,去年10月以来,平常一晚销售额有四五百元,“‘上街潮街’开业那天,人流特别大,当天卖了将近1000元”。 晚上10点多,人潮散去。王秀琴边收拾着,边和别的摊主聊上几句。“‘潮街’的人流量、消费力都不错,和周边摊主相处得也很好,我会坚持摆下去!”她说。 夜已深,寒风中,陈晓丽还在忙着招呼清洁工扫街。 “这里三分之一的摊主像王秀琴一样,由开店改为摆摊。另有一部分是大学生创业。” 白天要张罗联系商家,晚上要巡场服务商户。“潮街”开街后,东百城永嘉天地招商部的陈晓丽多了个身份——摊主们的“保姆”。 她说,“潮街”招商的标准除了质量好、有特色,还要向大学生及失业人员倾斜。 虽然大部分摊主傍晚才出摊,但中午之前,陈晓丽就要和工程部人员一起,把摊位都摆好。 “摊位统一摆设,统一尺寸,长度都是一米五。”她说,“摊位一开始是免费的,现在也只需交几百元押金。” 摆摊不同于店面,如何保证产品的质量?陈晓丽说,一方面摊主都很珍惜这个机会,另一方面,“潮街”会接收和处理顾客的投诉,考核是否更换商户。 下午4点多,陈晓丽需要再次巡场。她要给摊主拉电线送电。“他们用电,也是免费的。” 当“保姆”,意味着事无巨细。上月底,有一个晚上突然下起雨,很多摊主来不及收摊。衣袜、食品等被雨一淋,就卖不出去了。“我们十几个人二话不说就冲了过去,帮助他们收拾。收完,大伙儿身上都湿透了。”陈晓丽说。 “生活不容易,我们应该把大家照顾、服务好。”看着人潮熙攘的“潮街”恢复宁静和整洁,她冻得通红的脸浮起笑意。 夜经济在闽南 元旦期间,厦门各商圈纷纷设点开启夜间市集,集合美食、文创、生活服务等,丰富市民的夜生活,也为商圈增加了人气。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3日晚,泉州西街夜市人头攒动。元旦小长假,泉州迎来游客高峰,古城的名胜古迹和闽南美食让人流连忘返。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通讯员 张九强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