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铸就福建“丝路精神”

2020-09-10 16:12 叶飞文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陈佳丽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是我国面向亚太地区的主要开放窗口之一,历史辉煌,文化独特,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和福建文化铸就 “丝路精神”,形成一道“一带一路”文化独特的亮丽风景。
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远在4千多年前,昙石山文化已显现海洋文明的特征,历史考古遗存显示太平洋南岛族源于福建沿海。从唐宋到明清直至近代,福建都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参与者。福州长乐太平港、泉州后渚港、漳州月港等,都曾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重要角色。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明代前期,福州港取代泉州港的官方港口地位,郑和从福州长乐太平港开洋远航下西洋。漳州月港是明朝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从明朝开始福建人下南洋,敢闯敢试、披荆斩棘开拓南洋。近代,福州、厦门位居五口通商之列,马尾船政文化曾经辉煌。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先行省份之一。可以说,海洋、开放、商贸等因子早已融入福建人的血液,敢闯敢试、爱拼会赢、创新求变等福建独特精神文化,与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一起,融汇形成独特的福建“丝路精神”,正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和平合作与爱拼会赢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海洋滋生了福建生命,也滋养了福建文化。海洋性是福建文化的最突出特征,它使福建人富于流动性,敢冒风险、爱拼会赢,让福建成为中国早期海外移民开拓的重要出发地。目前,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有1580万人,分布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集中在东南亚、达1250多万人,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
福建人爱拼会赢,“走四方、闯天下”,哪里有市场就把生意做到哪里,创造了许多商业传奇,从来就是走“和平合作”的路子。现在,借助和平发展的东风,敢闯敢拼的闽商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上闪亮登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仅2016年,福建对“海丝”相关国家和地区投资备案项目就有96个,对外投资额22.3亿美元,增长61.6%。中国武夷、紫金矿业、旗滨集团等一批企业对外投资力度加大,建设了中肯(尼亚)东非经贸合作区、紫金矿业刚果(金)铜矿、旗滨集团马来西亚工业园等一批境外投资产业园区和项目。
远洋渔业是高风险行业。爱拼会赢的福建企业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与所在地政府加强合作,把境外远洋基地数量和规模做到了全国第一。目前,福建企业已在印尼、缅甸、毛里塔尼亚等国建立了9个境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数量与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远洋渔业企业达到29家,外派远洋渔船规模540艘。已有10家企业在印尼、缅甸、马来西亚建立渔业养殖基地,养殖面积超12万亩,境外水产养殖发展规模全国第一。
海上丝绸之路之于福建,不仅是一条海上贸易大通道,更是一个具有丰厚内涵的文化载体。宋元时期,泉州港年轻水手阿海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献出青春,妻子桐花经历一段心路的磨难,毅然让儿子小海继承父辈宏愿……福建省歌舞剧院创排大型舞剧《丝海梦寻》,再现800年前发生在“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刺桐港的感人故事,先后在联合国总部、欧盟总部以及“海丝”沿线国家演出,引起热烈反响。《丝海梦寻》充分注释了福建人敢闯敢拼、和平合作的文化传承。
互学互鉴与创新求变
福建人有敏锐的洞察力,又有敢为人先的风气,能够超越自我、出奇制胜,形成了互学互鉴、创新求变的精神特质。在改革开放初期,福建就创造国企改革“松绑放权”、民营经济发展“晋江模式”等诸多改革经验。近年来,福建抓住中央支持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除了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外,还获批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州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这些重大平台建设,核心内容都是改革创新。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改革创新的一张牌。福建围绕打好这张牌,推出225项创新举措,其中80项属全国首创,已有“一照一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投资体制改革四个一”等一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或学习借鉴。福建还充分放大自贸区溢出效应,将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备案管理权限下放到片区管理机构,实现企业网上申报境外投资项目备案,有效促进了与“海丝”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
“三互”大通关改革是一项制度创新。福建作为外向型省份,始终把创新大通关管理体制机制放在突出位置,强化跨部门、跨区域的通关协作,稳步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关检合作试点,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探索与粤港澳“三互”合作,推进与台湾、新加坡等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互换。在福建江阴港,率先在全国推行“整车进口一体化”快速通关,采取监管创新模式,使得通关放行时间由6个工作日缩短到1个工作日,通关效率居中国国内各整车口岸前列,可为每辆进口车节省1200元的运营成本,2016年进口整车8311辆、增长114%,进口量居全国新批口岸第2位。福建检验检疫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省外进口商进口汽车数量占到了口岸总进口量的39.87%。
开放包容与互利共赢
福建属于移民文化,庄敬守正,和而不流,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取向;又受到海洋文化的熏陶,目光远大,襟怀宽广,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精神文化特质。这种渗透在广大民众日常生活和社会风俗中的开放包容,体现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实践中就是追求互利共赢。
在福建“走出去”企业中,有不少“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生动实例。福州宏东远洋渔业公司是“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的典型代表,该公司在西非毛里塔尼亚建设了中国在海外最大的渔业基地,总投资约2亿美元,占地9万平方米,不仅建有码头、冷库、加工厂、修船厂、制冰厂、海水淡化厂,还建有员工培训中心、生活区等。该公司不仅注重企业效益,也非常重视员工的福利,聘用1400多名非洲员工收入达到当地的顶尖水平。福建企业还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实施一批接地气、“小而美”的民心工程,有的通过开展援外农业技术培训,加快菌草、茶叶等先进农业技术在境外推广,推动建设了一批境外农业技术示范基地;有的通过在当地修建水塘,解决当地居民牲畜饮水难题;有的通过积极招聘当地人员等,多方面促进当地增加就业、消除贫困。
在福建的茶文化中,也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追求。这与“一带一路”建设所倡导的“不是独奏、而是合唱”的互利共赢追求不谋而合。近年来,福建把发扬“茶文化”与发展“海丝”旅游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新路子,福建“海丝之旅”被国家旅游局列入2016年首批推出的中国十大国际旅游品牌,中蒙俄国际旅游品牌“万里茶道”列入《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项目清单。福建还大力推进“闽茶海丝行”,从亚洲走入欧洲,在英国伦敦等地还设立了闽茶文化推广中心,传播闽茶文化。目前福建茶叶已出口到56个国家或地区,尤其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与地区茶叶贸易往来密切。据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福建共检验检疫出口茶叶2107批、货值2亿美元,同比增长6.63%和20.81%,创历史新高。“海丝”,成为带着浓浓茶香的共同繁荣之路、和平友谊之路。
当前,福建正在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努力打造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域和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到处热浪滚滚、生气勃勃。有识之士认为,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有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的人文底蕴和“丝路精神”,福建一定会在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中体现更大作为、贡献更多力量。(叶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