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公园:创新为弦,奏响人与自然协奏曲

2020-09-07 15:05 张辉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潘超

东南网9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傅凯峰 周政华)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4年多来,武夷山国家公园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解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圆满完成各项试点任务,为在南方集体林区建立国家公园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优化整合,新体制汇聚治理新合力

2019年底,武夷山市星村镇镇长曾智敏多了两个新身份——武夷山国家公园星村管理站站长、星村执法大队大队长。

星村镇位于九曲溪上游,行政区域面积687平方公里,其中490平方公里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涉及原住居民众多。老百姓生产生活与国家公园息息相关。

复杂的社区环境,让生态保护工作变得更加棘手。

“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难免矛盾,必须争取老百姓的认同与支持。”武夷山国家公园星村执法大队常务副大队长吕兆平说,深耕基层的村镇干部具有天然优势。

为汇聚治理合力,武夷山国家公园在试点区涉及的6个主要乡镇(街道)分设管理站,同时成立执法大队,与管理站合署办公。乡镇长兼任管理站站长、执法大队大队长。

就这样,曾智敏成为“新国家公园人”。

召开联保联动会议;共同推进茶山与违建整治;宣传松材线虫病防控要领……新机制带来新气象。“国家公园与属地政府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既解决了管理架构短腿问题,又有效调动地方政府资源和力量。”曾智敏说。

国家公园与地方政府同频共振,是武夷山国家公园创新管理体制的缩影。

“试点区属典型南方林区,集体土地比重大,超过75%人口从事茶叶、毛竹、旅游等生产经营性活动,加之交通便利,无形中增大生态保护难度。”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林雅秋说,试点区还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多种自然保护地类型。它们分属不同部门与地方政府,多头管理、职能交叉。

“我们开展三轮‘百日攻坚’行动,选派41名业务骨干入驻国家公园,破解改革难点,突破发展瓶颈。”省林业局局长陈照瑜说。

面对诸多矛盾与困难,武夷山国家公园将如何寻求创新突破之道?立法先行,优化整合、汇聚合力。

为健全规范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福建在全国率先出台《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武夷山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编制《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与5个专项规划,制定12个规范标准与11项配套管理制度。

为创建统一高效的行政管理新体制,福建创新设立“管理局—管理站”两级管理体系,整合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武夷山景区管委会有关职责,组建由省政府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初步实现机构整合和统一管理。

“通过厘清管理局、属地政府、省直有关部门权责,实现管理职责由模糊不清、交叉重叠向边界清晰、条块分明转变。”省林业局总工程师王梅松说,闽赣两省还积极探索跨省联保机制,目前已成立联合保护委员会,研究完成跨省创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保护优先,新模式开启绿色新篇章

近日,武夷山国家公园武夷执法大队接到游客反映称,三仰峰一带发现违规扩种茶山。执法队员黄宗伟、巡护队员张权当即全副武装,携带智能终端——巡检助手,展开巡护排查。

拍照、录像、自动测算扩种点面积、一键完成事件上报、全程记录巡护轨迹……通过巡检助手,这些数据被实时传输至“智慧大脑”——武夷山国家公园巡护管理平台,便于内业人员进一步决策。

“传统森林巡护依靠人工分散作业,随意性大,对护林人员监管难,护林效果不佳。”吕兆平说,武夷山国家公园推进森林资源管护智慧化转型,构建天空地人一体化管护体系,打破数据孤岛,第一时间对森林资源变化情况进行预警,并作出响应。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是建立国家公园的题中之义。“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构建严格系统的生态管护新模式。”林雅秋说。

生态保护组合拳,正打得虎虎生风——

生态修复,还大自然以本来面貌。全面禁止林木采伐,因地制宜开展退化林分生态修复,引导生态系统正向演替。

完善执法体系,提高执法效能。实行集中执法,将有关部门分散行使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森林公园等资源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集中交由国家公园管理局行使。

绿色“指挥棒”,成为发展新导向。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将审计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多元参与,共治共建共享。引导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特许经营和志愿服务,开展“关注森林·探秘武夷”生态科考、“上一堂课、捐一本书”等活动,成立国家公园智库……

生态管护新模式,开启绿色新篇章。

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区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森林覆盖率达96.72%;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增加,新发现雨神角蟾、福建天麻两大物种;地表水、大气、森林土壤各项指标均达国家一级优标准。

协调共赢,新理念孕育发展新动能

最近,正山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元勋,正带领研发团队开展技术攻关——以松脂、松香、松节油等为原料,制作燃料棒、加烟棒等松木替代品,用于茶坯熏焙。

正山茶叶有限公司所在的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是正山小种的原产地。正山小种独特风味与百年传承的熏焙工艺密不可分。但近年来,松材线虫病蔓延形势严峻,外地调运松材存在传播风险。当地政府决定,全面禁止松科植物及其制品进入武夷山国家公园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广大茶农积极响应,纷纷停止采购松木,并与地方政府、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协力攻关,研发松木替代品。

武夷山茶农的生态自觉,源自多年来的生态教育。

“好生态培育好茶品。”江元勋说,武夷山茶农建设生态茶山,实践自然农法,不用化肥,杜绝化学除草剂,茶叶品质实现质的飞跃。

尝到生态红利后,茶农们更加坚定绿色发展的决心。眼下,在武夷山国家公园,随处可见生态茶园。

“既要保护生态,也要百姓增收。”林雅秋说,武夷山国家公园通过用10%面积的生态产业发展,换取90%面积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模式,支持武夷山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

绿色产业,蓝海涌动。

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利用九曲溪上游生态漂流、青龙瀑布、十八寨等旅游资源,引导村民发展森林人家、民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观光游和茶旅慢游。国家公园已成为武夷山全域旅游大“IP”。

好生态带来的发展福利还不止于此。

武夷山国家公园探索建立就业引导与培训机制,引导村民参与特许经营、资源保护、旅游服务,公开择优招聘生态管护员、哨卡工作人员、绿地管护员,持续完善试点区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收储,让生态建设者获得应有的收益。

“经过4年多试点,武夷山已从一张旅游名片变身为全民共享的国家公园生态品牌,有效提升了城市招商软环境和绿色竞争力。”林雅秋说,在武夷山国家公园,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支撑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