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7月2日电 据纽约《侨报》报道,刚毕业于纽约长岛杰里科学区(Jericho School District)高中的康丹惠(Emily Kweit),因从小学习中文而爱上中国文化,从而影响到她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今年秋季,她将就读于宾州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系,打算将来从事国际关系工作。 康丹惠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接触中文和中国文化,在初高中继续上正式的中文语言课。老师带学生们到中国超市学习食物的单词,去粤菜点心店学习中国饮食。中文与众不同的语音和语言中包含的文化,让康丹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5岁时,康丹惠第一次到中国游学,一群美国孩子去看长城、兵马俑,吃中国美食,还跟中国家庭一起居住。康丹惠说,“那次旅行让我觉得学中文很有用。我居然能用中文跟人讲话!之前我很少开口说中文,现在我可以用中文跟人交流,但我也意识到自己的中文词汇量很不够用。” 2018年夏天,康丹惠第二次到中国,在西安一个寄宿家庭里住了6个星期。那次她感受到了文化冲击,她说,“我的中国寄宿家庭带我去商店购物,但我没办法跟他们说清楚我想买什么,我意识到我的中文需要提高。”中国人和美国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但康丹惠抱着开放的心态,入乡随俗地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早上跟寄宿家庭一起早起吃早餐;吃完晚饭后一起出去散步;在食物方面,她跟着寄宿家庭吃火锅,“我从没吃过牛肠,不过我尝试了一下,发现自己不喜欢。泡馍我也没吃过,尝试后我非常喜欢,泡馍是我最喜欢的食物之一。” 偶尔也会因为语言问题产生尴尬,康丹惠说。寄宿家庭对她很有耐心,有时候她假装听懂了他们说的话,后来他们说:你撒谎的时候我是知道的。她听了有点尴尬,但她还是很虚心地学习,“还有其他学生一起去中国,我们都知道学中文的挣扎(struggle),所以我们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就克服了尴尬。” 在中国感受到的最大的文化差异是隐私。康丹惠说,在美国有更多私人隐私,家人都有各自的房间。她跟中国寄宿家庭很亲近,当她累的时候,她会变得不太爱说话,变得内向,但中国家庭没给她太多机会去独处,而是一起聊天,结果她发现这反而是好事情,因为聊天的时候她学到了很多东西。从小喜欢烹调的康丹惠,还从中国寄宿妈妈那里学会了做馄饨、锅贴、红烧肉。 康丹惠指出,中国和美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就像美国跟其他国家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有时候问题来自于文化误解,了解文化能减少误解,大学毕业后她可能会从事国际关系方面的工作。(林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