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改革开放40年漳州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2019-01-03 11:25 朱秀敏 来源:漳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康晓青

漳州新闻网讯(记者 朱秀敏)40年励精图治,40年砥砺前行。

40年来,我市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坚持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业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新兴动能不断迸发,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工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组数据可以丈量漳州工业跨越的步伐:1979年,全市实现工业产值2.2亿元;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达1209.66亿元; 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成为继泉州、福州和厦门之后第四个规模工业产值超5000亿元的设区市;2017年,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7%,增速位居全省首位。

经济总量跨越增长

工业引擎日益强劲

回首改革开放40年,我市工业不断创造着奇迹。

改革开放以前,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几乎是传统农业一统天下,1978年工业化率为22.7%。改革开放以后,漳州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达到25.9%。这一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工业化进程”战略,首次把发展工业摆上经济工作首位,要求“发挥农业优势,加快工业发展”。

我市经济发展战略构想开始转型提升,工业化率逐步提高。为了加快步伐追赶先进,2002年,我市再次提出工业立市发展战略,促进工业化水平较快提高。2005年全市工业化率35.7%,比1978年和2000年分别提高13个百分点和9.8个百分点。2017年全市工业化率39.9%。

在漳州工业化水平较快提高的基础上,2006年10月,市委审时度势提出工业强市战略。从“加快工业化进程”到“工业立市”再到“工业强市”,我市提高工业化水平的思路不断深化,新的科学发展成效不断显现,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市奏响“加速工业跨越发展”的强音,工业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漳州工业经济进入了总量、质量全面提质、提效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今年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73.57亿元,增长11.1%;实现利润总额312.47亿元,增长10.7%;规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48.57%,居全省第3位。

重点产业飞跃发展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千方百计招大引强,支柱产业逐步形成,新兴产业异军突起,重点产业取得飞跃发展,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607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68家,拥有天福、紫山、含羞草、信华、大闽、Q3、盈丰、白玉兰等中国驰名商标。继2014年食品工业规模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2015年实现超1200亿元,2016年实现约1500亿元。2017年食品工业规模工业产值达1700多亿元,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和福建省规模食品工业总量近三成,规模位居全省第一,跻身全国食品工业大市前列。2011年,我市获评“中国食品名城”。2017年,龙海市获评“中国休闲食品名城”。

“通过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我市支柱产业逐步形成。”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食品工业的培育壮大只是漳州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加速工业跨越发展,重点在招商引资、增产增效、市场开拓、要素保障等方面扶持一批龙头做大做强,全力打造工业航母。培育形成省级龙头企业37家、省级高成长企业137家、省级新增长点企业78家。如今,三宝钢铁、福欣特钢等企业已进入百亿元产值方阵。古雷石化炼化一体化、金龙汽车项目、猛狮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福欣节镍不锈钢深加工项目、三宝耐腐蚀热轧卷板项目等重大工业项目,不断加快投资进度,增加投资量,推动投资增长。

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首次突破10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达4494.44亿元。2018年1-11月,产值超10亿元企业57家,合计实现产值1724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33.6%。一个个龙头项目、龙头企业的落地生根,成了推进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共进的主导力量。如,围绕福欣、三宝等钢铁企业产能,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园。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我市已经形成石油化工、特殊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四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4+4”产业格局。今年1-11月,四大主导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产值3965.2亿元,增长10.4%。

工业园区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和增长极。龙海工业园瞄准厦门退二进三企业,突出装备制造、健康产业等重点;漳浦万安工业园重点发展食品产业,以盈丰、大茂、海新等企业为龙头,延伸食品加工产业链……各大工业区的产业布局明确,集群效应明显。同时,园区企业根据自身功能定位,建立上下游基地,引进相关配套企业,进一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集聚集群发展。

从制造奔向“智造”

工业提质步伐加快

正兴车轮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商用车轮制造企业,其检车年产50万套铝车轮已成为世界第一条全自动化铝合金锻造卡车轮圈生产线;

翔鹭石化、联盛纸业和旗滨玻璃技改项目投产后产能逐步释放,合计新增产值60亿元,占全市新增长点企业(项目)新增产值的75%;

科华“后备储能智能管理系统”入选工信部目录,系全省唯一入选;

大通互惠LNG超低温阀门列入工信部《2018年工业强基重点产品和工艺示范应用推进计划》,全省仅两家入选;

……

这是近年来我市推动新技术、新平台、新模式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漳州制造”奔向“漳州智造”,全面打造漳州工业产业升级版的一个缩影。

技术提升是主攻方向。我市重点面向装备制造、食品、不锈钢、电子信息、建材、造纸和钟表等行业领域,推进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建设,释放创新驱动“乘数”效应。2016年至2018年,我市累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163个,总投资1943.78亿元,其中投产技改项目494个,总投资492.59亿元。2018年,新增培育12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工业设计中心、2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6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0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突出智能制造,择优认定一批智能制造重点企业,推动“漳州制造”智能升级。龙溪轴承入选工信部第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宏泰机电项目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猛狮新能源“基于智能化锂电池新型智慧工厂建设”入选工信部2018年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项目。目前已建有万利达、恒丽、大闽等127家企业技术中心,灿坤、太龙、紫山等44家工业设计中心,正兴、明鑫智能、傲农生物等89家智能制造企业。

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我市以融合为导向,激发工业发展活力,推动工业跨越发展和信息化腾飞,致力建设工业强市和网络强市。目前,全市列入省级两化融合项目库项目77个,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已有42家企业通过工业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重点培育宏泰机电、科能集团等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打造富顺光电“LED应用产品研发和检测(验)公共服务平台”、猛狮新能源“互联网+动力锂电池智慧工厂”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

随着漳州工业结构持续优化,适应市场需求、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不断上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效提高,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工业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1-11月,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9.2%,增速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