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耳朵,从告别不良习惯开始

2018-03-07 15:15 来源:宁德网 责任编辑:杨龙威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耳朵便是感知世界美好声音的窗口。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始终困扰着许多人。今年的3月3日是第19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主题为“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日前,记者就宁德市市民耳病和听力障碍发病情况、日常防治进行走访。

引起听力障碍的原因复杂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压力日益增大,听力障碍常在毫无防备之时悄然而至。市医院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洪艺云介绍,噪音、耳毒性药物及耳部疾病是诱发听力障碍的主要因素。

洪艺云告诉记者,引起听力障碍的原因复杂,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而后天性的耳聋,根据发生部位,包括发生于外耳道、中耳、内耳的疾病。目前发病率比较高的就是发生于内耳的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患者会出现突然听力下降、伴或不伴有耳鸣、眩晕及耳闷胀感等。

在市医院住院部,记者见到了来自古田县的听力障碍患者张女士。“去年9月,我感觉头晕,紧接着右耳突然就听不见了。”张女士说,右耳听力障碍让她不能准确的听声辩位,对生产生活都有较大影响。

据介绍,突聋的确切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明了,许多突发性耳聋的患者都喜欢熬夜、工作压力大、长期疲劳、睡眠不足,近年来发病人群越发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噪音是直接造成听力损伤的重要因素,也是耳聋的重要诱因。如出入酒吧、KTV等高分贝的噪音场所,或是过度使用耳机,听觉细胞就会逐渐受到损伤。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的情况。

另外,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的燃放也可能导致听力障碍。鞭炮在燃放时所产生的噪音高达90分贝以上,甚至超过100分贝,一些地方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连续不断,对病人、老年人、儿童、婴幼儿的听力非常有害,强大的声响可造成急性爆震性耳聋,甚至耳膜震破。

抵御耳病 预防是关键

抵御耳病,预防是关键。

避免突发性耳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合理控制工作节奏,不熬夜、规律作息。

谨慎用药,防止药物性耳聋。儿童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必须用时,需选择无耳毒性的抗生素。药物剂量宜小,疗程宜短,尽量不要静脉给药,同时应避免几种耳毒性药物的联合使用。老年人、体弱多病者及肾功能减退患者应慎用耳毒性药物,孕妇应禁用耳毒性药物,以免对胎儿造成毒害。家族中发生过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毒者,其他成员应慎用同类药物;如果母亲曾因这类药物中毒致聋,其后代应绝对禁用该类药物。

勿长时间佩戴耳机,避免接触噪音。用智能手机以及音响设备听音乐时,最好每天不要超过一小时,且音量要控制好、不能太大,否则可能会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应避免长时间带耳机听音乐。

及早就诊,正规治疗。若突然出现听力下降或耳鸣、耳闷、眩晕等病症,应尽早到医院耳鼻喉科进行检查和诊治,接受正规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造成不可逆性的听力下降。

耳病治疗不能听之任之

“不少家长在得知孩子有听力问题时,就选择放弃治疗。”洪艺云说,医院对于每个新生儿,2至3天内会进行耳声发射初筛,未通过者于42天进行双耳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月龄内转诊至指定的听力诊断中心进行听力诊断。

在儿童期,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反复发作可能导致听力损失,进而影响语言发育。因此,要正确喂养婴幼儿,防止呛奶,洗澡或游泳时防止呛水和外耳进水,预防感冒等可减少中耳炎的发生。

如果不幸发生听力障碍,首先要确定听力障碍的程度、性质、病因,对于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恢复听力的患者,需尽快选择合适的助听设备及时进行听力康复。

一般情况下,不能恢复的中度以上听力障碍患者应首选助听器进行听力补偿,还可借助相关的辅听设备;助听器无法获得满意的补偿效果时可考虑植入人工耳蜗进行听力重建。除此之外,助听器的验配必须根据个人的听力检查结果经由具备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士来完成,而且要经过严格反复的调试,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调机,并非以简单商品购买方式来进行。

记者从市残联获悉,目前,宁德市登记办理听力残疾证的残疾人就有10794人。市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宁德市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项目》中,购买助听器最高可以申请2000元补贴。(闽东日报记者 赵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