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乡村振兴、服务群众的第一线。 新春伊始,在地处偏远高山地区的永春县蓬壶镇美林村,42岁的贫困户林福添心里暖暖的,对新一年的生活充满憧憬:“有收入,有房住,日子慢慢就好起来了!” 在洛江区虹山乡苏山村,返乡创业的彭立群同样喜上眉梢:“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充满信心,更敢放开手脚在家乡打拼事业!” 精准扶贫 老林的两个心愿圆了! “真心感谢各级政府的关怀照顾!”站在自家种植的油茶树中间,林福添露出憨厚的笑容。美林村共有251户村民,2015年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去年年底,这6户都摘掉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帽子”,林福添就是其中之一。 “老林身体不太好,妻子又有残疾,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生活一直很艰难。”说起林福添一家,市审计局派驻美林村第一书记施生勃深有感触。一年前,老林一家还只能挤在破旧的老房子里,一遇下雨就漏水。对老林来说,早日脱贫,住上新房,就是最大的心愿。 变化从去年开始。美林村开展产业扶贫,通过引入雨伞加工厂和服装加工点,解决了4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我们还利用村里的地理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引入劳动力投入较少的油茶种植。”施生勃告诉记者,去年,民进泉州市委与美林村签署协议,扶持美林村贫困户种植油茶,协助提供茶油销售渠道。得益于此,像林福添这样的贫困户,就能一边在外务工赚钱,同时在老家每年还能有一定的收成和收入。 去年以来,老林的心愿一项项成为现实。通过低保安居工程,老林把自家的新房盖了起来。“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重新有了信心。”老林也暗下决心,等新房装修好了,要继续努力打拼,找份好工作,减轻家里负担。“到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也有我的一份力量!”老林笑着说。 返乡创业 “让家乡成为旅游胜地” 虹山乡地处洛江区最北端的大山中,发展长期受制于区位交通等因素。乡村一度发展活力不足,年轻人都到外地创业。不过,对于虹山乡苏山村的彭立群来说,家乡的山水和广阔天地,一直都是他认为大有可为的地方。“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给足了我信心,只要敢打敢拼,就有发展的希望!”置身于去年开始试营业的石龙谷景区,彭立群信心满怀。 早在2003年,彭立群辞去了在晋江一鞋企的工作,返乡创业,在家乡办起了户外休闲鞋厂,一双双鞋子从大山走出去,远销国内外。2014年,在村两委的引导下,彭立群逐渐把眼光对准了家乡的旅游资源。几年前,石龙谷还是一个占地3000亩的荒谷。但山谷里独特的地貌,却很适合发展旅游。“国家不断扶持鼓励农村发展,返乡创业,何不借这个东风,搞乡村旅游呢?”在和其他企业家一番考察后,彭立群说干就干。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山谷面貌焕然一新,索桥、滑道、丛林穿越等一应俱全,成为虹山首个大型体验式乡村旅游项目。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让村民从中受惠,也吸引企业家前来投资。“去年试营业期间,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取得了开门红。”彭立群说,今年,石龙谷还将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引导村民将现有的民房发展成为民宿。 “农村也可以成为有品位、有特色、有乐趣的地方,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家乡成为有产业、有文化的旅游胜地。”彭立群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返乡创业的队伍中,不仅可以为家乡创造更多效益,也可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乡村发展天地广阔 采访过程中,记者欣喜地发现,谈到乡村振兴战略,不少群众和干部或是跃跃欲试,或是已经展开行动。可以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深入人心,点燃了大家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广阔的农村舞台大有可为。 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乡村振兴的路也有千百条。在具体的实践中,不仅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需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既要实施精准扶贫,找到产业脱贫的好路子,带动像林福添这样的贫困户脱贫,一起奔小康,也要有更多像彭立群这样的返乡创业者,用聪明才智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只有重实效,出真招、做实事,才能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引擎,才能谱写好一个又一个乡村发展的新篇章,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记者 林书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