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 记者 赵巧红) 戏台搭到了村头,科技送到了田头,医生请到了门口…… 从碧波荡漾的三都澳海域到巍峨雄伟的太姥山脚下,一股暖流浸润着闽东山乡。 2017年以来,我市文化、科技、卫生、农业、法律等领域的专家教授、文艺工作者们进村入户,针对广大农民群众的不同需求开展服务活动,使“三下乡”播撒的种子遍地开花。“三下乡”活动日益成为一项让广大农民得实惠的“民心工程”。 部门合力:促“三下乡”成“常下乡” 1月24日的屏南,天寒地冻。双溪镇安泰艺术城一如往常般热闹,与之隔河相望的2017年宁德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支持项目——双溪宣传文化中心也进入紧张的内部装修阶段,预计春节前投入使用。 2017年1月11日,全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屏南县双溪镇举行,经过市、县、乡三级联动,对接配合,宣传文化中心、农村幸福苑、乡村学校少年宫等一批项目得以落地双溪,文化氛围日渐浓厚。 一年来,各地、各部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创新手段,多措并举,逐步探索出一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新路径,在全社会中形成了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的生动局面。 ——组织文化下乡,激发农村内在活力。“理论宣讲轻骑兵”把讲台搬到田间地头;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使农村宣传文化阵地的功能日益凸显;图书进农村让群众乐享精神食粮,一批批文化产品活跃了农村群众的生活,振奋了他们的精神。 ——牵头科技下乡,引导农民科学生产。去年,我市科技部门组织多支科技小分队,深入全市多个农业大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技知识宣传。农村科技服务和科学普及活动的广泛开展,将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送下乡,让农民的科技意识、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学素养不断提升。 ——开展卫生下乡,倡导健康生活习惯。在世界卫生日、世界人口日、健康中国行——宁德站主题宣传周等重大卫生计生宣传活动上,市卫计委以免费义诊、发放宣传资料、健康知识展览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服务活动。群众足不出村便能享受到优质免费的医疗服务,送了“健康”,也暖了民心。 通过持续开展“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参与“三下乡”的单位从最初的文化、科技、卫生等几家,扩展到如今的70多家,内容也由送文化、科技、卫生扩展到送理论、送政策、送法律等多个方面,“三下乡”活动逐渐向“多下乡”“常下乡”“常在乡”转变,成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有效渠道,也成为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重要载体。 项目带动: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眼下,正值农闲时节。周宁县李墩镇黄埔村村民林珍珠来到位于该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农家书屋,借阅了几本有关蔬菜病虫害防治的书籍。和大多数种植户一样,每年冬天都是林珍珠“充电期”,查阅书籍、总结经验,以便来年更好地发展生产。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黄埔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立,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百姓生活常态。去年6月以来,我市启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通过引入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舞台演绎文化,让阵地播种科技,让文化雨露浸润山乡。目前,全市已完成40多个乡镇(街道)、500多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一年来,我市始终围绕基层群众实际需要来谋划和开展,增强各单位对农村各类需求信息的分析和研判,引导资源要素和基本公共服务更有效地向农村流动,实现精准服务,使“三下乡”工作由“给什么要什么”变为“需要什么给什么”。 方便就医是许多农村群众的迫切需求。1月5日,由福安几家医院组成的公益医疗救助队来到溪柄镇斗面村,为当地群众开展义诊活动。多年来,我市医疗团队的足迹遍布闽东各个乡镇,打通了服务村民的“最后一公里”;“海云工程”项目已覆盖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卫生院所,实现服务农村人口达90%以上;“大手牵小手”医疗联合体改革模式,变短期“输血”为长期“造血”,农村地区原来“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变。 科技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催化剂。去年5月,由市、县两级农林、水产、科技专家组成3支专家小分队深入到霞浦县沙江镇进行科普宣传和生产指导。在坝头村的杨梅园中,部分果树幼果表面破裂、肉柱萎缩,核面裸露呈褐色的现象引起了小分队专家的注意。经过诊断,这些杨梅树感染了“肉葱病”。专家们在现场进行讲解,教导果农如何对杨梅树加强培育管理,挽回了果农的损失。 从送钱送物到送项目送服务,从政府“配餐”到农民“点餐”……一年来,“三下乡”活动内容不断丰富,闽东山村处处涌动着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热潮,活动接地气、顺民心,给基层百姓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精神享受、科技知识和医疗服务。 创新模式: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1月22日晚,“魅力闽东”文化惠民工程——闽剧《雍正登基》在市艺术馆拉开帷幕。台上灯光绚丽夺目,台下观众座无虚席,尽享免费的文化盛宴。 自从2013年起,这样的文化惠民演出几乎每周都会在市艺术馆如期开演。畲族歌舞、寿宁北路戏、屏南四平戏等闽东文化艺术瑰宝接连登台,文化惠民工程成为一张极具闽东特色的文化名片。 如今,文化惠民的形式与时俱进,由百姓剧场向百姓舞台转变,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燎原之火,在闽东大地蓬勃开展:福安市推出了“社区群星秀”,让群众化身舞台主角,自我展示;福鼎市的“文化惠民微演艺”活动,让寻常百姓的节目成了群众文化生活的“套餐”;古田县依托社区,每个周末在城区公园组织开展“激情广场”;周宁县积极整合机关学校文艺人才,在县城河滨广场定期开展“舞动山城”…… 农民群众是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农村地区是文化惠民的重要阵地。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市委宣传部迅速牵头组建了“理论宣讲轻骑兵”,把讲台搬到田间地头,交给一线干部群众,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用大白话讲大道理。全市共组建市县两级宣讲团40多个和“理论宣讲轻骑兵”100多支小分队,合计宣讲员1500多人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宣讲活动5000多场次,受众达100万人次,在全市上下兴起了学习贯彻的热潮,让党的理论宣传更加接地气、抵人心。 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范围不断扩大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春风化雨般润泽着广袤的闽东乡村,丰富的文化生活、科学的生产方式、文明的生活观念就这样留在了农家院落、田间地头,让广大百姓在参与中尽享文明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