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对我市来说是砥砺奋进的一年,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年。去年12月,我市通过了省级文明城市年度测评。 翻开过往画卷,回顾创建历程,荣誉的背后是全市干部群众不懈的努力。 深植精神土壤,培育文明花开。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系列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集全市之力,汇全民之智,扎实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将其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行统一部署、同步落实。并结合省运会筹备工作,在全市开展“创文明城、迎省运会”活动,市委书记隋军亲自担任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制定工作方案,实施“八大文明工程”,累计投入基建、整治资金约18亿元,全面提升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水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何建好机制,用活机制,宁德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办法。去年,我市进一步落实《宁德市中心城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督查办法》,陆续出台《宁德市“创文明城、迎省运会”活动网格片区考评办法(暂行)》《宁德市城市管理部门考评办法》《宁德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奖惩暂行办法》《文明单位与片区共建方案》等,督查、点评、走访、约谈、保障、激励“六位一体”的动态管理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使创建工作取得实效,我市构建了市(区)、责任部门、工作任务点的三级责任体系,对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30个方面96个专项工作任务和责任人进行细化安排。按照“条块结合”原则,将中心城区划分为25个网格片区,推进网格化、精细化、融合化管理。27名厅级领导挂片督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切实做到创城工作“任务安排无死角,责任落实无盲区,压力传导无障碍”。 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在创建中,我市始终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提升作为创建的基本落脚点和出发点。 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资金,完成署前、蕉南等6个农贸市场改造,完善部分社区群众文化和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新增和补植绿化面积达60万多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2平方米;清理陈年垃圾8万吨,清除“牛皮癣”70多万个,城市形象有效提升;整治沿街店铺6000多家、流动摊点2.4万个、小型餐馆2400多家……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利民举措,筑起了文明新高度,群众幸福指数随之节节攀升,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也大幅提升。 城市的外在愈发迷人,内在底蕴也更显韵味。 以“魅力闽东”为主题的惠民演出每周五晚准时在市艺术馆开场,让寻常百姓尽享免费视听盛宴。而由青年志愿者成立的“学习大军”,则利用网络新媒体,发动人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正能量抢占网络空间,走出了一条理论微传播和大众化的路子,并多次获全国、省级荣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轻骑进一线,山海传佳音。我市还积极创新、主动作为,创新组建了市、县、乡三级“理论宣讲轻骑兵”,把讲台搬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军营学校。第一时间把冒着“热气”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基层第一线,切实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讲文明、树新风。去年,福鼎市作为全省10个移风易俗试点县之一,当地党委、政府制定出台《福鼎市党员干部婚丧喜庆事宜管理规定》和《福鼎市关于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制止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两份文件,重点整治婚丧喜庆大操大办,勤劳节俭民族美德得到弘扬。 与此同时,我市各个行业也刮起了“深化文明行业新风”。“满意”,是口碑,更是实绩。通过不断提升行业窗口优质服务水平,“笑脸服务”、高效服务已成为我市转变作风、为民服务的“法宝”。而来自我市各行各业3268支志愿者队伍,近20万名志愿者也活跃在扶危济困、和谐创建的“前线”,使“文明宁德”的画面愈发清晰。 物逐新年气象新。新一年,我市将继续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目标继续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