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脑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如孩子出现经常性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应及时就医检查 指导医生 福医大附属二院神经外科副教授李亚松 ■东南早报记者 陈小芬 前不久,南安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反复头痛两周,并且呕吐1天,后来到福医大附属二院就诊。经检查发现,孩子左侧小脑有一个肿瘤,幸运的是发现及时,经过手术治疗后孩子的病情明显好转。医生说,术后的病理诊断显示孩子是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算是儿童中治疗效果最好的颅内肿瘤了。 据悉,在1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一的是意外伤害死亡,第二是各种类型和部位的肿瘤,约占儿童总死亡率的11%。福医大附属二院神经外科副教授李亚松提醒,儿童颅脑肿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由于儿科特点,临床早期误诊率高。一旦孩子出现经常性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家长就要警惕了,应及时送到医院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病因不明 发病高峰为4-9岁 据介绍,在儿童所有类型和部位的肿瘤中,发病率列第一位的是白血病,约占33%,即3个儿童肿瘤病人中就有1个是白血病;发病率列第二位的就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是脑肿瘤),约占20%,即5个儿童肿瘤病人中就有1个是脑肿瘤。随着神经系统检查手段的提高和普及,特别是头颅CT和MRI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应用,儿童脑肿瘤的检出率已大幅度地提高,越来越多的儿童脑肿瘤得到了治疗。 李亚松说,儿童脑肿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发病高峰为4-9岁,病因并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胚胎残余组织、遗传因素、化学物质、病毒感染或放射线等有关。而且具体机制也不清楚,大部分仍处于研究阶段,所以没有十分确切的预防措施,平时应减少与放射线及相关化学物质的接触,对于某些病毒感染或是有家族性肿瘤的人群,可以进行颅脑MRI的筛查。 临床表现不典型 早期误诊率高 “儿童颅脑肿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由于儿科特点,临床早期误诊率高。”李亚松告诉记者,小儿常不能或不会正确地叙述其疾病的发生、发展经过,病史提供不确切,体格检查不能配合或欠合作,阳性体征不易被发现,且许多症状与小儿其他常见疾病相似,或在其他疾病后发生,易被忽略或延误诊断,出现头痛呕吐,伴有低热、精神萎靡、颈抵抗症状时易误诊为脑炎脑膜炎、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和慢性胃肠炎。 据悉,由于早期症状易被忽略或误诊,有报道称72%的脑肿瘤儿童患者出现头痛呕吐。因肿瘤部位和大小不同,临床上可表现出肢体运动障碍或共济失调、颅神经受损、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癫痫发作等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表现。视乳头水肿也是儿童脑肿瘤的重要体征。 头痛呕吐 需警惕颅内肿瘤 “凡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查体,警惕颅内肿瘤的可能,对可疑患儿进行CT、MRI检查。”李亚松说,对于恶性肿瘤类型,一般主张采用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在内的综合疗法。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切除肿瘤并尽可能恢复脑脊液循环通道,解除梗阻性脑积水引起的症状,为后续的放化疗提供时间和可能。“南安的这个孩子算是幸运的,我们也收治过一些其他的颅内肿瘤患者,如颅咽管瘤,也可以通过手术治疗,但是术后并发症多,容易复发。” 李亚松表示,由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贯穿整个儿童时期不同阶段,放疗可致不同部位的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相应的神经、神经内分泌及智力的损害,将直接影响生存质量。目前治疗的关键,除了尽可能手术切除肿瘤外,还可通过放疗技术的改进、放疗联合化疗以及对3岁以下患儿采用化疗而延迟或避免放疗的方式来提高生存率,降低放疗的后期影响。李亚松坦言,由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死率高,生存者也因为术后放疗、化疗造成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而影响生活质量,因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儿童肿瘤学上面临的一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