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连日来,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民生工作的部署,引发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委员热议。大家认为,当前要顺应群众期盼,加快促进“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宜居宜业”等,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力争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莆田,创建美丽中国示范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教育、医疗、就业、保障等社会事业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群众关心关注。近年来,我市下大力气发展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一些领域仍存在短板。去年,市委七届三次全会作出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短板工作部署。在教育领域,我市秉承“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优良传统,优化布局、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名”工程,在特色发展上下功夫,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医疗卫生领域,加快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建立医疗共享平台,打造民营医疗高地,传播正能量,打响医疗健康国际品牌。在养老领域,打牢硬件建设,把握医养结合方向,培育养老产业,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在城乡民生基础设施领域,抓好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打造便捷舒适的宜居环境。在突出重点补短板的同时,还要求协同推进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我市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要像产业项目一样抓落实,把社会事业做好。”市人大代表、荔城区拱辰街道办事处文化服务中心中级馆员郑君认为,补齐社会事业短板,要做到“四不忘”。不忘边远沿海山区。当前民生短板,无论城市或农村都需加大投入力度。边远山区、沿海和海岛医疗、教育资源相对薄弱,需重点关注。不忘精准扶贫对象,扶贫领域是民生短板中最为薄弱的,要做到所有扶贫对象都能够得到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政策兜底。不忘问题导向。补齐民生短板,是惠民利民的德政工程,政府应坚持“量入为出,尽力而为”,把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民生领域中,要加大督查问责力度,确保每一个补齐短板工程能够落地生根,惠民利民。不忘民生短板领域的干部职工待遇、福利。因城乡差异等因素,干部职工的待遇、福利有所不同。确保民生领域干部职工合理待遇、福利,也是补齐民生短板的举措,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市人大代表、福建中闽医药公司总经理余鸿侠关注我市医疗方面的短板。他说,我市医疗资源丰富,但还是面临就医难问题。好医院少、好的医生少,优势专科少,欠缺多元化医疗产品等,这些都是短板。为此,他建议,推进医联体建设,将社会资本办的医疗机构作为一种补充一起纳入医联体整体建设。打通社会办医和公办医疗资源共享的通道,同时建立病人、医生、综合学科治疗响应机制。社区医院在加强医疗的同时要多做宣传,让周边人知道去、放心去,对于常见病、慢性病等鼓励去社区医院就医。公立医院建立24小时药房,社区便利店建立便民药房等,提供常见病所需的急性用药等。同时,政府应在政策上支持,简化审批流程,鼓励创新多元化医疗产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补齐教育短板,对发展教育强市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协委员、莆田第一中学副校长陈丽华说,为优化城区学校布局,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城区中小学扩容工程和莆田一中等城镇高中校搬迁“腾笼换鸟”策略的七个教育工程包项目,解决了城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提升了办学条件和水平。她认为,在稳步推进教育工程项目的同时,也要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更有职业成就感,同时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让每一位教师愿教、乐教、善教。进一步推进落实“三名”工程,提升教育均衡度,充分发挥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的示范辐射和鞭策后进作用,全力打造教育特色品牌。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让优秀校长、名优教师乐于传帮带,用心培养更多的未来人才。要实现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覆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对于补齐科技事业短板,市政协委员、荔城区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高葵建议,要做好科技政策的宣传解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实施人才团队培养计划,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科技财政性投入,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进展”。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期盼,要不忘初心、真抓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逐步把社会事业各项短板补齐,切实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湄洲日报记者 黄凌燕 黄少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