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月8日,南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延召开,市长许维泽代表南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我市各级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七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学的态度、磅礴的气势开展“百日攻坚战”“四比六促”和“工作落实月”活动,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报告强调,新的一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南平高质量发展、赶超发展、绿色发展。 数字看发展 ▲全市生产总值1632.5亿元、增长7.6% ▲固定资产投资1985.84亿元、增长17.2%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29.84亿元、增长10.3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08亿元、增长9.49% ▲外贸出口95亿元、增长20% ▲实际利用外资2.34亿美元、增长44.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5亿元、增长10.5%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82元、14530元,分别增长8.5%、9% ▲旅游接待总人数4130万人次、增长20%,旅游总收入602亿元、增长30% 2017:奋力拼搏,成绩来之不易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 认真梳理出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产业,高水准编制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和七大产业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构建起绿色产业发展体系的“四梁八柱”。 加快发展品牌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39个,注册地理标志商标10件。 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35.9万亩,建成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制定产业标准体系5个。 新增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32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4家。 新增省级“小巨人”企业23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加快实施126个工业投资技改项目、35个智能制造和85个两化融合项目。 精准服务实体经济,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75家。 与兄弟地区组建大武夷旅游联盟,建成邵武花千谷庄园、武夷山马场洲湿地公园、顺昌洋口红色旅游小镇等一批旅游精品,新增2家4A级、15家3A级旅游景区,新建和改建旅游厕所120座。 项目攻坚实现新突破 实施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百日攻坚战”,攻坚期间谋划、招商、开工、竣工的项目总数超过1000项,完成征地5.98万亩、拆迁102.19万平方米。 持续开展“四比六促”“工作落实月”和“千名干部服务千个重点项目”活动。每月集中签约和开竣工一批项目,全市172个在建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69.1亿元,38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0.9亿元,32个工程包完成投资165亿元。 南平联络线高速公路、太阳电缆建筑用线智能化改造等项目建成投产运营,顺邵高速公路、南三龙铁路南平段、衢宁铁路南平段等项目加快推进,武夷山茶旅小镇、延平新城港区、闽江航道整治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武夷山机场迁建、温武吉铁路、武沙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有序推进。 成功举办绿色发展创新大会以及绿色农业、生物和旅游等产业项目与资本技术对接会、第十一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和首届武夷食品博览会、南平市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旅游产品交易会,积极参加“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 集中力量推进武夷新区南林核心区、将口片区、兴田片区和武夷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加快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303快速通道、文化中心、艺术中心、云谷小区一期、市民广场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软件园一期、闽铝轻量化一期和科技孵化器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十纵十横”交通路网、体育中心等项目,进一步策划梳理出市政道路、景观风貌等方面97个、总投资200亿元的互联互通共享项目。 全力推进延平城区建设,完成“三横四纵五片”42条道路“白改黑”31.2公里,以及南平城区至西芹道路改造;完成主要街区建筑立面改造96幢;更换新建公交站点50座、改造28座;改造提升城市公厕69座、新建2座;改造整治昼锦市场等老旧市场4个;改造社区公园19个、新建2个;完成文体路、九峰路天桥建设。加快实施滨江路地下通道、九峰和杨真隧道、“三江六岸”景观工程、城市重要节点绿化景观提升以及一批停车场、农超市场项目。 在全国率先提出“水美城市”建设理念,有力推动各县(市、区)城区12个“水美城市”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9亿元。国家水利部以我市“水美城市”为标准,制定《全国“水美城市”建设规划导则》。 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 基本完成24项为民办实事项目。 新建公办幼儿园13所,创建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59所,遴选3所高中校申报2017年度省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建设学校,中职学校100%完成标准化创建。 建立医疗联合体15个,新审批社会资本医疗机构15个。 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平均增幅控制在10%以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超过30%。 加强乡村卫生服务,完成设置一体化管理村卫生所1464所。 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分别达到65.1万人、37.15万人、53.5万人、294.13万人。 新增城镇就业2.0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9%以内,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实现全覆盖。 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4261套,配租配售1983套。 刑事发案大幅下降,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全市人民群众安全感率达95.17%。 生态环境厚植新优势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工作取得新进展,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在全省推广。 加快建设总投资215.3亿元的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成功申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超额完成年度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任务,顺利通过国家财政部节能减排综合示范三年总评。 强力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河长制”。 开展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共拆除生猪养殖场7180家,削减生猪293.86万头。 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取缔非法采砂点185个。 全面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实现排污权交易出让8405万元。 积极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治理水土流失39.59万亩,加快推进建阳和邵武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 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采矿,关闭取缔非法采矿点3个,完成矿山治理面积41.48公顷。 精准扶贫进入新阶段 强化脱贫责任,深化挂钩帮扶机制,逐户落实精准脱贫措施。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力度,“百企帮百村”活动扎实开展,“雨露计划”“春潮行动”共培训贫困人口1.6万人次。 建立精准医疗扶贫慈善救助、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等制度, 8.97万农村贫困人口得到医疗补助。 加强兜底保障,农村低保标准由家庭年人均收入2650元提高到3750元。 加快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进程,建设集中安置区41个,完成建房人数达1.34万人。 完成贫困村的旧村复垦项目548.18亩,加快贫困村水利设施、路网工程建设,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全年脱贫3.77万人,光泽县以及全市178个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 改革创新释放新活力 加快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旅游管理体制、安全生产领域以及供销社改革,全面启动环保机构监测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前置审批事项精简18%,中介服务事项精简42%;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权责清单市、县、乡三级政府全覆盖。 在全省率先开展“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工作,建设“五级一体”放管服“云平台”,93.46%的审批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趟”和“一趟不用跑”。 着手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PPP引导基金,从资金上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 分类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注入有效资产提高国有企业信用等级,实施经营性项目、非经营性项目分类考核,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制定人才工作十条措施和六份配套政策文件,出台激发本土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二十条措施,开展“人才·南平校园行”专场招聘等活动,破解人才紧缺瓶颈。 稳妥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加快推进土地确权颁证,1645个村完成权属调查。 继续推行“三级联动、重心下移”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创新完善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国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自身建设开创新局面 各级政府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结合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廖俊波精神,广泛开展“一月一主题”学习讨论活动。 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有效控制“三公”经费,全面实施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效能建设,建立全市重点工作责任清单和问题清单督查平台,全面推动工作提速和服务提质。 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工作情况,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件、建议222件,政协委员提案294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均为100%。 提请市人大审议通过《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南平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 认真吸纳市政协开展的加强村庄小溪流治理、推进“回归”工程、发展红色旅游、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等4个重点协商意见。 坚持依法治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政务公开力度,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本版文字由闽北日报记者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