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献名邦”,穿越千年历史长河,成为一座“文明新城”。 今日这座古府新市迎来国际体育盛事,首届“妈祖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在此开幕。20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齐聚莆田,一时间莆阳城宛如“国际城”。 翻开福建地图,地处福建沿海中部的莆田,是福建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全市面积4200平方公里,人口350多万。小城虽小,却是“八闽名郡”,是省政府公布的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积淀深厚 “莆田自南陈立县治,北宋开军治以来,壶山兰水滋养,山川灵秀,历代英杰,层出不穷。”今年10月,市图书馆为对外普及莆田人文历史,编印了《人文莆阳》宣传册,记载了南湖三先生“开莆来学”以来,一府三县,书堂弦歌不辍。至宋明,科甲鼎盛,出现“一朝三莆相”“六部五尚书”“一家九刺史”等文化奇观,使莆田享有“文献名邦 ”盛誉。 “溪山钟毓育英精,产尽卓荦伟丽人。乌石白湖忠孝外,名贤接跻礼彬彬。”清末民初, 莆田文士李光荣所辑的《莆阳风俗竹枝词》中的《灵季》一诗,写出了莆田木兰溪壶公山钟灵毓秀,孕育了许多英才菁华,使莆阳人才荟萃。乌石林攒,白湖二陈的忠孝传家之外,更有众多名贤不断涌现,让整座城邦呈现出彬彬有礼的邹鲁之风。 “开莆来学”的文明薪火,“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文化储备,造就了随后千年的“中国进士第一乡”。“如今还能找到状元、进士有关的古迹,像涵江三江口鳌山村雁阵山上镶嵌宋高宗为状元黄公度读书处御书‘登瀛阁’的雁阵宫刚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全市拥有不可移动文物1471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7个,其中世界级非遗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莆仙戏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是莆田一张独特的名片。”提起莆田的历史文脉,市图书馆副馆长张翔如数家珍。他说,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莆田人自豪,这成了莆田的文化自信。 ■生态环境优美 说起莆田的进士文化,就不能不提荔城区拱辰街道“科甲腾芳之乡”东阳村。明初御史陈道潜来此定居,逐渐形成群落,明清两朝东阳村先后出了11名进士、28名举人、14名贡生。流传下“三世五进士”“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进士等佳话,官宦人家多了,村落士大夫宅第鳞次栉比。穿梭在这片明清古建筑群间,踏着先民们走过的巷道,触摸着一面面磨得光亮的红砖墙,感受到的是古建的华美和先民的风雅。 当年的科举盛世随着时光流逝已经远去,遗留下的这片“进士村”被列入我市保护规划“生态绿心”范围,经过村容整治、建筑修缮等,被赋予新的使命。依托御史第等大宅第,以特色的民俗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宣扬莆田传统民俗文化。 列入保护规划“生态绿心”范围,东阳村不是唯一一处。绿心内有49个村庄,其中不乏历史名村,如在绶溪公园内的延寿村,该村是莆田有史记载的第一位文状元徐铎的故乡。去年,我市印发《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提出参照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将生态绿心作为试点区域。通过绿脉、水脉、文脉的生态修复,将荔林保护、城市绿化、绿道建设、内河整治、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提升景观效果。现已修复生态软性驳岸约10公里,保护荔枝林面积约150公顷、荔枝树3万株,建设景观绿道近18公里,服务200多万市民绿色出行。就在前不久,住建部公布了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我市生态绿心保护修复项目榜上有名。 时光悠悠,扎根于文献名邦深厚文明积淀的这方水土,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漫步在城市间,处处充满生态气息。利用“荔林水乡”特色,建起的一条条绿道,串联起中心城区的荔枝林带,形成生态“荔廊”。中心城区各条道路侧分带花团锦簇,生机盎然,各个渠化岛繁花怒放,争奇斗艳,把道路衬托得生机勃勃。利用边角地建起的“口袋公园”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小花园”。如今,莆田以满目青翠,满城花开迎接国际羽坛盛事,向世界各地来宾展示“城在林中,绿在城中,花在眼中,家在园中”的秀丽城市。 ■产业基础良好 千年历史孕育了妈祖文化、莆仙戏曲、祈梦文化、工艺美术文化、南少林文化等独特的文化资源。 3个多月前,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精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莆田木雕艺术惊艳亮相。普京总统饶有兴致地驻足欣赏我市木雕大师林建军的檀香作品《事事如意》,不仅拿起放大镜细细端详,更对精巧绝伦的木雕技艺大加赞赏。 这是莆田工艺美术文化发展结出的硕果,也是莆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数据显示,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连续7年位居福建第一。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我市形成莆田木雕、古典工艺家具、金银珠宝首饰、工艺油画、妈祖文化旅游等五大品牌,在全国具有影响力。 阅读延伸: 科甲冠八闽 莆田历史上涌现出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相,二十四史立传者百余人,出现蔡襄、郑樵、林光朝、刘克庄、陈文龙、江春霖等闻名全国的历史名人。宋代莆田人中状元、榜眼、探花位居福建之首,留下许多科甲佳话。北宋神宗皇帝写下 “一方文武魁天下,万里英雄入彀中”诗句,表达对莆田人夺得一科文武两状元的赞誉。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莆田人魁亚联登,四异同科,14人跃上龙门,轰动京城临安。另一个科甲盛期在明代,还出现“六部尚书占五部”奇观。清乾隆在《福建通志》评论说:“科甲冠八闽。” 莆仙戏曲 莆仙戏是中国现存戏剧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表演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唱腔综合了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存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新中国成立后,《三打王英》《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优秀剧目誉满全国。 油画产业 油画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莆田。后来,不少莆田人以油画为业,相继创办了20多个油画工作室,出现了众多个体油画作坊。进入21世纪之后,莆田油画产业持续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三大油画产地之一,成为亚洲油画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目前,全球约30%的工艺油画产自莆田,全市油画行业年产值20亿元以上。 本版文/图 湄洲日报记者 黄凌燕 蔡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