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又有一些从附近公共自行车道移植来的乔灌木被种植在客家文化广场周边,这些五彩缤纷的红叶石楠、黄金香柳等乔灌木为这里的植被平添了炫丽色彩。 就地移植,这仅仅是市区沙溪沿河公共自行车道保护沿路植被的一个缩影。公共自行车道沿沙溪河而建,大部分路径从江滨公园穿过,建设中不免要与其中的植被“打交道”。如何做好“绿文章”,不侵犯市区“绿肺”,成为这一民生工程的应有之义。 “植被是整个工程中考虑最多的部分,可以说一切都沿着‘绿色’前行。”市园林局局长魏茂胜说,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过程,他们都力争做到最大限度保护绿地景观。 在规划上,坚持绿色生态理念,选线上尽量避开大树、乔木等,同时结合市政管网改造建设同步进行,避免重复破坏。 在施工中,对于无法避开的树木均采取移植的方式,做到不砍树。对周边植物需要补充的,采取就地移植的方式,如城关大桥、城市文化广场、列东大桥等公共自行车段;对无法就地移植的,则充实到市区其他公园绿地中,如瑞云路两旁新增的华棕、罗汉松等乔木就属于“远程”移植的;对部分长势差的,则移植到市园林局苗圃重新整形培育,来年再移植回来。 不“侵”绿,还添绿。由于施工范围相较建设范围更广,对于自行车道建成之后多出的作业面积,我市还积极给予补绿增绿,“见缝插针”利用绿化空间。客家文化广场到东新四路路口、城关下洋花园段都已经在修建好的车道两旁种上地被、乔灌木等。 据统计,整个公共自行车道建设共需移植乔木776株、花灌木1007株,项目建成之后计划种植乔木850株、灌木9560株、地被42000平方米,数量有增无减。 魏茂胜说,最近这段时间气温较低,植物蒸腾作用小,再加上有些植物进入休眠期,因此植被不管是新植还是移植,它们的成活率都很高。( 三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