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某诉孙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法院判令孙某偿还林某借款人民币20万元及利息。判决生效后,孙某未履行还款义务,林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今年,城厢区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孙某被指控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一案进行公开审理,认定检察机关对被告人孙某的指控罪名成立,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3个月。 这只是我市两级法院充分运用民事和刑事制裁手段,依法加强对规避执行行为刑事处罚力度的缩影。执行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环节,直接关系到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今年以来,我市两级法院按照“两到三年内基本解决执行难”要求,围绕实现“四个基本”目标,不断强化执行各项举措。严格对照“三升四降”及第三方评估体系各项指标自查自改,开展了各项执行清理行动、专项整治行动及司法品牌创建工作。 更换受益人、变更公司法人代表、转移财产……失信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的招数层出不穷。对此,我市两级法院创新工作机制,推行信息化指挥,通过探索建立被执行人财产、行踪举报悬赏机制,利用网格化管理模式,破解“查人难”问题,严厉打击拒执犯罪,有效惩治规避执行、干预执行行为。 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要解决执行难,不仅要依托先进网络技术,也要依靠多方联动。近年来,市法院积极协调不动产登记管理中心,建立各县区统一的身份证识别“一站式”查询、查封等执行系统,提高执行工作效率。同时,各联合单位、部门在查询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后,对其作出职责范围内的相应惩戒,如联合组织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公务员局),限制失信被执行人作为公务人员招录;联合银监局、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限制金融机构对失信被执行人授信审批;对失信被执行人为单位的,联合财政局、发改委、文明办等部门,限制被执行人参加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文明单位评选。失信联合惩戒平台通过协同合作,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立体化信用惩戒网络。 “没想到司法拍卖房产居然可以按揭,而且贷款总额最高可达房产总价的80%,真是方便!”日前,一位通过抵押按揭的买受人在完成房子过户手续后激动地说。 围绕破解执行难问题,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市国土资源局等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司法拍卖房产办理个人按揭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开创全省法院与不动产登记部门、银行联合开展司法拍卖抵押按揭先例,对缓解执行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此外,为进一步推进执行工作,我市两级法院还按照在编执行人员占法院在编总人数的比例不应低于15%,执行局法官员额的比例不得低于业务庭法官比例的原则,配齐配强执行团队。强化执行创新,出台执行案件繁简分流工作机制、小额财产处置办法,简化执行程序,缓解人案矛盾。通过定期开展大型执行专项行动,加强执行宣传工作,强力威慑抗拒执行的被执行人,向全社会讲清楚“执行难”和“执行不能”的界限,让社会关注、理解、认可法院执行工作。 一项项举措,使得执行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1至10月,全市法院受理执行案件18726件,同比上升21.57个百分点;执结13417件,同比上升24.79个百分点;执行人员违法违纪率保持为零,未发生违法违纪事件。 下一步,我市两级法院将进一步转变执行作风,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强化财产报告和财产调查,建立财产举报机制,多渠道查明被执行人财产,提高财产调查效率。加强与公安、检察机关的沟通协调,对构成犯罪的规避执行行为,将加大刑事制裁力度,多措并举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湄洲日报记者 朱建婷 通讯员 黄健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