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生活不只是夜宵 对于泉州某市直单位公务员林勇(化名)来说,晚上去哪儿玩,也是一个大问题。90后的林勇目前仍单身,忙碌一天后回到家,面对空荡荡的房子,漫漫长夜总得找点事做。 “幸好,夜经济给城市带来五彩缤纷的夜生活。”他说,一个星期下来,往往四五个晚上会选择走进剧院,看一场梨园戏、话剧、高甲戏和木偶戏等舞台剧。上个月,他就跑到晋江去看了场话剧《恋爱的犀牛》。有时也换换口味,看看电影,或者把大把的时间扔进游泳池,来来回回游,一口气游个一两千米。 虽然是泉州人,但林勇性格天生好静,不太习惯胡吃海喝式的喧嚣热闹,因此,即使热情似火的夏夜,他也不太愿意去酒吧或者购物商场消磨时间,如果遇到雨天,他就待在家里翻翻书。 在他看来,近年来朋友圈里满屏都是吃吃喝喝,夜间文化消遣虽然仍小众化,却在悄悄生长。 在新门街的梨园剧院,他时不时能碰到从上海、杭州坐飞机或动车赶来看戏的年轻票友。这可能与梨园戏更新快、声名远播有关。曾两度荣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的曾静萍,以名角荣耀俘获了一众年轻票友的心。 泉州夜市特色在哪?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夜间经济”不是白天经济的简单延续,而应该具有自身独特文化的内涵,夜间经济就是要挖掘城市特色,塑造城市个性。 上海外滩十里洋场的华丽、广州珠江之夜的风情、成都锦里夜市的巴蜀文化,都是这些城市夜晚独具的韵味。而泉州夜市的个性与特色在哪?如何突出自我个性,如何让游客来到泉州,就能感受到泉州最具地方特色的东西?这是泉州相关部门亟须酝酿的课题。 在泉州两会上,打造泉州夜市也是民生关注焦点之一。 2012年,民建泉州市委员会在《扶持夜市经济 服务繁荣城市》中建议,科学规划选址,对各个“特色夜市一条街”的整体风格进行特色化设计,集中力量打造几条特色夜市街区,使之成为点亮夜市经济的代表品牌,并尽早出台鼓励泉州夜市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 2016年,市政协委员曾国信《关于搞活夜市经济 繁荣旅游市场的提案》认为,泉州留不住游客,最重要是泉州传统特色夜市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与发挥,建议借鉴台湾台北士林夜市、高雄六合夜市等发展经验与管理,把商业、文化和旅游消费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布点、注重设施配套,并规范夜市管理,打造泉州闽南特色夜市经济,让夜市经济成为泉州旅游的一张“名片”。 “泉州的个性与特色在文化禀赋。”泉州市旅游局相关人士林先生说,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经济发达,是泉州的优势所在。要做大做强泉州夜间经济,就得以文化引领市民生活和经济业态的发展,在城市转型中引入适合自身的新兴文创元素来支撑。大型商超、城市综合体是工业化产品,夜市千城一面,很容易复制,时间久了将失去吸引力。但文化内核是经年累月的沉淀,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无法模仿复制。夜间经济,就需要发掘这种气质,才会有地方特色。 夜经济的他山之石 前年11月,泉州市执法局前往河南开封考察调研,关注夜市管理与市容市貌如何兼得。 该局相关人士曾先生介绍,印象最深刻的是古香古色的开封上河城小吃街。这是个以旧厂房改造的室内夜市,大空间是以钢架结构支撑,小店铺是以北宋文化为基调的仿古建筑,拥有68个档口,每个特色食品只有一个档口,店员全穿古装,进入小吃城,仿佛穿越到繁华古朝。拥有近500个停车位,交通十分方便,无论春夏秋冬,都能给游客提供舒适的就餐环境。整个夜市看上去,环境洁净,井然有序,已成著名的夜市景点。 泉州和开封这两个城市长得有点像,都有古城,饮食文化都很丰富,开封夜市模式值得泉州学习借鉴。 今年,上海提出打造“具有国际消费城市特征的夜市模式”,年内推出4家至5家能够体现国际大都市美食文化水准、展示城市民俗风情、满足多元消费需求的“地标型夜市”。 |